“武则天主政时期,</P>
除了清洗异己,收拢皇权外,</P>
也做出了不少实质性的贡献。</P>
首先,她在继承唐太宗时期科举制政策的基础之上,</P>
进一步推动并完善了科举制度,</P>
选拔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P>
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P>
唐朝前期,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P>
武则天掌权后,每年举行科举考试,同时对科目设置进行了优化。</P>
常科,即常规科目考试,</P>
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众多科目。</P>
她降低了明经科的地位,</P>
提升了进士科的重视程度,</P>
这一举措改变了以往世家子弟在科举中的垄断地位,</P>
为寒门子弟开辟了晋升之路,</P>
使得科举制度真正发挥了选拔人才的作用。</P>
进士科的重视也极大地推动了唐代诗歌、散文的繁荣,</P>
诸如王勃、陈子昂、王维、岑参等唐代着名诗人,都是进士出身。</P>
据统计,在高宗和武则天的五十五年统治期间,</P>
进士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贞观时期增加了一倍以上。”</P>
秦始皇嬴政连忙对身边的李斯说道:“终于有科举的详细说明了,快记下来!”</P>
李斯连忙回答道:“臣已牢牢记在脑中!”</P>
窦太后对刚回来的陈阿娇,以命令的口吻说道:“你若一字不差,把科举制度全部写下来,老身可以免去对你的责罚。”</P>
陈阿娇连忙点头应道:“知道了,我一定全部抄下来。”</P>
“其次,武则天,开创殿试制度。</P>
殿试又称御试、亲试、廷试,</P>
是由皇帝亲自在大殿上开科取士、监考选拔人才的考试形式。</P>
其考察的内容十分广泛,</P>
涵盖了对经书的理解、对国家政策的看法、个人品行以及外貌仪态等各个方面。</P>
唐高宗在显庆四年曾亲自主持过考试,但并未形成定制。</P>
而武则天则将殿试制度化,亲身参与科举取士的考核过程,以此方式发掘并重用了大批贤能之士。</P>
载初元年(689年)殿试中,年仅二十二岁的张说,凭借出色的表现被武则天亲自点为第一名。</P>
张说也无愧武则天的看重,</P>
他文武双全,出将入相,</P>
先后担任三任宰相,</P>
直到唐玄宗时期,他依然还活跃在政治舞台上。”</P>
“在武则天执政之前,</P>
科举考试仅限于文人学士参与,武人无法通过此途径晋升。</P>
为了打破这一限制,并改变魏晋南北朝以来武将崇尚门第的‘内举’制度,</P>
武则天在长安二年(702年)推出了‘武举’制度。</P>
她首次将武科提升至与进士、明经两科同等的地位,</P>
使其成为科举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开创了‘广收俊杰瑰伟英异之士’的新局面。</P>
自此以后,</P>
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P>
成为封建政权选拔军事人才的重要人事制度。”</P>
“武举!!!”看到这儿,万界空间的百姓开始骚动起来了。</P>
“如果咱们朝廷也能实施武举,那我们武人便有机会通过公平的考试来展示自己的实力了!”</P>
“是啊!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不再受到门第和出身的限制,实乃我等武人的福音啊!”</P>
“咱们皇帝可是十大杰出帝王,应该会效仿这些好制度吧?”</P>
“俺觉得有搞头!”</P>
“拭目以待吧!!”</P>
“……”</P>
视频继续播放,苏治讲解道,</P>
“武则天在用人方面秉持唯才是举的原则,</P>
除了科举,</P>
她还通过荐举和自举等多种方式来发掘人才。</P>
她曾颁布诏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