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事改革与强化”</P>
“尽管宋太祖赵匡胤推崇文治,但作为从烽火中走出的皇帝,他依旧明白军队的重要性。”</P>
“虽然设立了‘抑武扬文’的政策,但还没到刻意打压的地步。”</P>
“他在京城开封设立殿前司,专门管理禁军事务。</P>
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手段,将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有效防止了武将割据和兵变的发生。”</P>
“同时,他还重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提升了宋朝的军事实力。”</P>
“杯酒释兵权?”看到这儿,宋朝那些从龙之臣们,脸上的神色变得严肃了。</P>
赵匡胤有惊喜,但更多的是尴尬。</P>
惊喜是因为兵不血刃解决了自己最担心的事情。</P>
尴尬,则是因为大家都是老兄弟,这么做多少有些不仗义了。</P>
不过他们可以体谅自己的难处,能够放下兵权,那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了。</P>
但这终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P>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点出来,我赵匡胤不要面子的吗?</P>
“四、制度创新”</P>
“赵匡胤通过‘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P>
以及‘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手段,</P>
巧妙地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P>
“五、重视经济发展”</P>
“赵匡胤非常注重经济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减轻百姓负担,使宋朝的经济迅速繁荣起来。”</P>
明太祖朱元璋忍不住赞叹道:</P>
“宋太祖顺天应人,统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P>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这儿,也忍不住称赞道:</P>
“赵匡胤以武将出身,却能文治武功双全,开创宋朝基业,实乃一代英主。</P>
杯酒释兵权之举,既显智慧又稳大局,朕深为叹服。</P>
若有机会,朕愿与他共饮一杯,共话天下大事!”</P>
秦始皇嬴政微微颔首,道:“赵匡胤此人,倒也有几分手段。</P>
不过他在文化上的推崇和军事上的改革,与朕的治国理念大相径庭。</P>
朕重法家、尚武力,以强国为目标。</P>
而赵匡胤则却重文轻武,长此以往,恐将被群狼缓缓吞噬殆尽……”</P>
视频里,赵匡胤的身影正在缓缓消失。</P>
紧接着,进入下一个阶段,过失篇!</P>
“过失篇”</P>
“过失一、重文轻武。”</P>
“赵匡胤重文轻武的政策,虽然有助于防止武将割据和兵变的发生,但这也导致了宋朝军队战斗力下降。</P>
尤其是宋朝后来的几位皇帝,更是将重文轻武发挥到了极致。</P>
这让大宋在对外战争中,屡次遭受失败,还被迫签订下了许多屈辱条约。”</P>
嬴政脸上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他低声自语道:“在外有强敌环伺的情况下自废武功,不出事才是怪事!”</P>
李世民原本还感觉宋太祖跟自己很像,聊起来应该会很投机。</P>
可看到这儿,他却忍不住叹了口气,说道:“武备是一国之根基……即便再怕武人谋反,但也没必要自废武功吧?</P>
这不是把整个王朝的国运都给断送了吗?”</P>
军事实力乃一国家之脊梁,立国之本!</P>
缺乏武备,空有经济,也不过是犹如羔羊置身于豺狼之野,随时可能沦为被分而食之。</P>
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文治武功皆为翘楚,但他却给后代子孙卖了一个大隐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