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明初四大案,老朱的血腥杀戮(1 / 2)

朱元璋盯着半空中的光幕,神情凝重。</P>

他的文武大臣,尤其是那些开国功勋们,看着老朱的身影,眼中尽是复杂的神色。</P>

“陛下到底杀了多少人?”</P>

“会不会有我?”</P>

“要是陛下杀的人里有我,我该怎么办?”</P>

“……”</P>

视频里,苏治很快给出了答案。</P>

“明太祖朱元璋,过失篇!”</P>

“一、高压统治与清洗政策。”</P>

“朱元璋在巩固政权,以及为继承者扫平威胁的过程中,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手段,包括大规模的清洗和处决!”</P>

“其中,最为着名的就是明初四大案!”</P>

“明初四大案分别为: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P>

洪武九年或洪武十五年(1382年)的空印案。</P>

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P>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蓝玉案。”</P>

朱元璋的世界,他的那些官员们看到老朱竟然搞了四大案件,顿时脸色齐齐剧变。</P>

尤其是被点名道姓的胡惟庸、郭桓和蓝玉三人,此刻更是面如死灰,摇摇欲坠。</P>

“接下来, 让我们深入分析一下朱元璋掀起四大案的背后动机,以及他的真实目的!</P>

纯属个人观点,不认同的观众还请勿怪。”</P>

“第一、胡惟庸案。”</P>

“胡惟庸案,又被称作胡党之狱或简称胡狱,是明初轰动朝野的四大案之一。</P>

此案不仅标志着明朝政治格局的剧变,更彰显了朱元璋集权专制的决心。</P>

洪武十三年(1380年),</P>

朱元璋以“谋不轨”的罪名将宰相胡惟庸及其九族斩草除根,同时受牵连的还有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P>

然而这场血雨腥风并未就此停歇。</P>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P>

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再次以胡惟庸谋反的罪名,将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以及已故滕国公顾时的后嗣等开国元勋一一处死。</P>

随后的清算中,胡惟庸被指控通敌倭寇、勾结北元,其党羽被彻底肃清,前后被杀者竟达三万余人,震惊朝野,史称“胡狱”。</P>

在铲除胡惟庸势力后,朱元璋便果断地废除了左右丞相职位和中书省,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国家行政体系的运作模式。</P>

六部开始直接对皇帝负责,处理国家事务。</P>

而新设的内阁大学士则成为皇帝的智囊团,其权力远不及前朝的宰相,他们仅有“票拟”之权,即初步处理意见需先交宦官,再由宦官呈递给皇帝定夺。</P>

如此一来,明朝在名义上彻底告别了丞相制度,内阁首辅在后来的永乐帝时期实质上扮演了丞相的角色。</P>

这场政治风暴不仅清除了朱元璋眼中的异己势力,更巩固了他的皇权,使明朝的专制统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P>

“被杀者竟达三万余人???”</P>

“这还只是一个案件啊?!”</P>

“我的天,这朱元璋是煞星转世吗!!!”</P>

“难怪视频一开始,朱元璋就被一层血光笼罩着……他不仅杀敌狠,杀自己人也很狠呐!”</P>

“陛下……好狠的心呐!”李善长脸色苍白,眼中尽是痛苦。</P>

“谋反……谋反……”胡惟庸已经瘫软在地了,他知道自己就算不死,这辈子的仕途恐怕也彻底完蛋了……</P>

“第二、空印案”</P>

“空印,即在文书上预先加盖印章,待需用时再行填写具体内容,</P>

但这一做法,在明朝初期引起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极度警觉。</P>

朱元璋深恐官吏会利用这种空白文书进行舞弊,因此决定对使用此类盖有官印的空白文书者进行严厉惩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