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神仙”队友唐玄宗(1 / 2)

他对封常清与高仙芝的退守策略感到不满,认为这是对大唐的侮辱。于是,他愤然下令:“此二人私自退守避战,当斩!”</P>

随即,他派遣太监边令诚快马赶赴潼关,将封常清与高仙芝斩首。玄宗李隆基在对待自己人的问题上,确实毫不手软。他的这一举动,无疑加剧了安史之乱的蔓延,也为盛唐的覆灭埋下了伏笔。</P>

若按照封常清与高仙芝的策略行事,</P>

安禄山未必能够攻破潼关,</P>

甚至还可能在大唐其他精锐的支援下被剿灭。</P>

奈何,就在这关键的时刻,李隆基这老家伙又出手了!</P>

他依旧还是看不起安禄山,</P>

认为他不就是一个小小的节度使吗?</P>

面对这种小瘪三儿,</P>

封常清和高仙芝怎么可以失守洛阳,还跑到潼关龟缩起来避战?</P>

这岂不是公然侮辱我大唐的威严,挑战我李隆基的底线?”</P>

“盛怒之下,李隆基派太监边令诚,快马加鞭直奔潼关。</P>

边令诚则带去了李隆基的旨意:</P>

‘封常清与高仙芝擅自退守、规避战斗,罪无可赦,立即斩首!’”</P>

“哗!!!”</P>

看到唐玄宗竟然自毁长城,各朝各代无数人为之哗然!</P>

崇祯帝朱由检微张着嘴,好半天才轻声说道:</P>

“不愧是排名在我之上的昏君……这做的比我过分的多吧?”</P>

汉武帝刘彻不禁感慨道:</P>

“这敌人还没怎么打着呢,竟然就先自断双臂……李隆基,你真牛皮!”</P>

隋文帝杨坚摇了摇头,叹息道:</P>

“仅凭一时愤怒便斩杀了两员大将,</P>

这岂不是自断臂膀、自毁长城吗?</P>

李隆基此举,实在有些过于愚蠢。”</P>

明太祖朱元璋面无表情的说道:“历史上咱也少了许多大将,可那都是在天下太平以后才杀的……”</P>

“我大唐怎么就摊上这么一个猪队友?真是天亡我大唐啊!”</P>

李世民伸手按住了自己的额头,他感觉自己的脑壳疼得实在不行了。</P>

“在失去高仙芝和封常清两员大将之后,</P>

唐玄宗李隆基又任命另一位大将哥舒翰,统领潼关军队以抵御叛军。</P>

哥舒翰依旧选择坚守不出,并成功地将叛军阻挡在潼关之外。</P>

然而,杨国忠却进谗言,令李隆基迫使哥舒翰出关迎战。</P>

哥舒翰不得已出关作战,</P>

结果却战败身亡,导致潼关失守。”</P>

“潼关失守后,李隆基便不得不仓皇出逃,成了丧家之犬。</P>

到马嵬坡时,随行将士突然哗变。</P>

他们处决了大奸臣杨国忠,并迫使李隆基下令缢死杨贵妃。</P>

最后,唐玄宗李隆基逃至成都,</P>

这场曾经辉煌的传奇盛世,最终以悲剧告终。”</P>

看到这儿,百姓们忍不住开始纷纷议论起来,</P>

“真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啊!”</P>

“我就不明白了,这唐玄宗为什么就不能信任自己的将军呢?”</P>

“唐玄宗老了,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可他却依旧还认为自己才是最厉害的那个人……”</P>

“想想真是替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位大将感到不值啊!”</P>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一君无能祸国殃民啊!”</P>

“……”</P>

最后,苏治总结道:</P>

“上榜理由:</P>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虽曾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但晚年却沉溺于享乐,对朝政日益懈怠。</P>

他宠爱杨贵妃,任用奸臣,导致朝政腐败,忠良受害。</P>

同时,他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大兴土木,加重百姓负担,引发社会动荡。</P>

更为严重的是,</P>

唐玄宗对边疆地区的防御力量进行大幅削弱,</P>

导致国家军备对外部威胁缺乏有效应对。</P>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仓皇逃命,致使大唐王朝陷入长达数年的战乱之中,国家元气大伤。</P>

他晚年的种种行为和决策,</P>

不仅对大唐王朝的繁荣稳定造成了巨大破坏,</P>

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P>

最后,同样送一首诗给唐玄宗:</P>

开元盛世古来稀,天宝繁华转眼非。</P>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