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无耻无能的清政府(2 / 2)

甚至对待咸丰的嫔妃们都总是以礼相待。</P>

显然,在她的认知里,她自己已经高出这些后宫妇人一个甚至数个台阶。”</P>

“后来,权宦安德海违背祖制出京,</P>

同治皇帝便趁机与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联手,</P>

在慈禧太后因病未能临朝时,</P>

命令山东巡抚丁宝桢将他就地处斩。</P>

此后,慈安太后又成功说服同治皇帝,</P>

让同治帝选择了慈安太后的远亲,</P>

也就是清朝唯一的蒙古状元崇绮的女儿为皇后,而非慈禧太后所中意的富察家女儿。</P>

从这一系列事件,让慈禧太后原本稳固的政治同盟开始出现了裂痕。”</P>

“更让慈禧恶心的是,</P>

这皇后阿鲁特氏的母亲,是顾命八大臣中被赐自尽的郑亲王端华之女,</P>

同时又是在菜市口被砍了脑袋的肃顺的侄女。</P>

在这两重政治死敌背景的加持下,皇后的存在无疑已经深深触犯了慈禧的禁忌。</P>

再加上皇后为人刚烈古板、不事逢迎,</P>

导致婆媳矛盾升级,其后愈演愈烈,</P>

甚至成为了同治帝十九岁就龙驭上宾的导火索。”</P>

“不过,</P>

慈禧最后还是同意了皇后父亲崇绮,关于皇后殉夫的试探请求(清宫后妃自戕是大罪,会祸及家族),</P>

给了同治皇帝死后七十四天随之而去的阿鲁特氏皇后,以孝哲毅皇后的谥号。”</P>

“再之后的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慈安太后暴崩,享年四十五岁。</P>

她的离世意,</P>

也味着清朝政权失去了唯一能够制衡慈禧的力量,</P>

慈禧在政治上的地位因此更加稳固。”</P>

“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P>

这场战争的起因涉及多方面,</P>

包括双方在越南(当时是清朝的藩属国)的利益冲突、法国对东南亚的扩张野心,</P>

以及两国在贸易和外交上的摩擦等等。</P>

战争爆发后,双方在多个战场进行了激烈的交锋。</P>

清朝军队在一些战役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和出色的战术运用,赢得了局部胜利。</P>

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装备落后和军队组织上的种种问题,</P>

清朝军队在整体上,其实是遭受了重大损失的。</P>

法国却凭借其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军队,在战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P>

“尽管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P>

但清政府内部,却被主和派的声音占据了上风。</P>

他们主张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避免进一步的军事冲突。</P>

于是在光绪十一年,清政府决定‘乘胜即收’,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P>

“《中法新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法战争的结束,但也让法国获得了大量侵略得来的利益。</P>

《中法新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或《越南条款》,</P>

又称《中法和约》、《李巴条约》,共10款。</P>

其主要内容有:</P>

一、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并在条约签字后六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P>

二、法军退出台湾、澎湖。</P>

三、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ZG(清政府对外称ZG)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一在保胜以上,一在谅山以北,允许法国商人在此居住并设领事。</P>

四、降低ZG云南、广西同越南边界的进出口税率。</P>

五、以后ZG如修筑铁路,\"自向法国业此之人商办。”</P>

“《中法新约》的签订,引起了国内广泛的批评和不满。</P>

许多人认为清政府软弱无能,出卖了国家的利益。</P>

同时,这场战争和条约的签订,</P>

也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P>

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