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P>
朱元璋登基于应天府,</P>
国号大明,</P>
建元洪武,</P>
册立马氏为皇后。”</P>
\"马秀英当上皇后后,</P>
她并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富贵迷失双眼,</P>
而是一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P>
她屡屡劝说朱元璋施行仁政,不要滥杀无辜。</P>
在马秀英的劝说下,不知有多少忠臣良将得以死里逃生。”</P>
“众所周知,老朱杀性极重。</P>
在他当上皇帝后,</P>
对曾经并肩作战、为他出生入死的功臣们,施以了极其冷酷的清洗。</P>
其中,骇人听闻的三大案件,</P>
莫过于胡惟庸案、李善长案和蓝玉案。”</P>
“洪武十三年(1380年),</P>
学士宋濂因长孙涉嫌胡惟庸案而受到牵连,被判处腰斩极刑。</P>
宋濂是一代学问大家,是太子朱标的老师,曾参与修订《元史》,与刘基并誉为‘一代文宗’。</P>
可悲的是,</P>
这位已经七十岁高龄的文学泰斗,</P>
在晚年竟遭遇如此飞来横祸,不得善终,</P>
实在是可怜至极。”</P>
“为了了营救宋濂,太子朱标和马秀英使尽浑身解数。</P>
但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上的态度异常坚决,丝毫不讲情面。</P>
马秀英在万般无奈之下,心生一计。</P>
当晚用膳时分,朱元璋地发现桌上摆满了素食,既无酒也无肉。</P>
他疑惑地向马秀英询问原因。</P>
马秀英眼中噙着泪水说道:</P>
‘寻常百姓家请个老师,尚且终身奉行尊师之道,何况我们帝王之家呢?</P>
若宋濂因此被杀,我的良心再难安定,因此要吃素食为他祈福。’</P>
朱元璋听闻此言,内心深感触动。</P>
经过慎重考虑后,</P>
他最终赦免了宋濂的死罪,</P>
将其流放到茂州安度晚年。\"</P>
朱元璋的世界里。</P>
看到历史上自己的凶险处境后,宋濂满脸苍白。</P>
努力平复心中的惊惶后,</P>
宋濂朝着朱元璋、马皇后和朱标,分别躬身行了一礼。</P>
他在替历史上那个自己,</P>
向马皇后和朱标的仁义道谢,向朱元璋的网开一面道谢。</P>
苏治继续解说,</P>
\"除了宋濂之外,</P>
首富沈万三也因马秀英的出手相救,而得以逃过一劫。</P>
明朝刚建都集庆时,</P>
沈万三为了向朱元璋示好,</P>
于是主动组织浙江、江苏的大户人家纳税献金,</P>
以支持新王朝的日常运转。</P>
修筑南京城的时候,沈万三更是慷慨解,自己一人就承担了三分之一的筑城经费。”</P>
“在这两项举措都得到朱元璋的嘉许后,</P>
沈万三又想出了第三招:给军队发饷。</P>
这一举动却,却触犯了老朱的禁忌。</P>
皇帝的军队,哪里是平民百姓有资格发饷的?</P>
‘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P>
朱元璋一怒之下,下令将沈万三处死。</P>
马秀英再次劝说道:</P>
‘一个普通百姓竟然富可敌国,这对他自己而言并非幸事。</P>
天道有常,自然会对其进行平衡。</P>
陛下何必亲自下令处斩呢?’</P>
在马秀英的力劝下,沈万三得以逃过死罪,被流放到了云南,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P>
\"除了和朱元璋有共患难的情分,</P>
又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外,</P>
马秀英的清醒通透也是她能够善始善终的原因所在。</P>
马秀英一生共育有五个子女,</P>
她对待每一个孩子都一视同仁,</P>
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慈爱。</P>
在她的精心培养下,孩子们都成长得十分出色。”</P>
“对朱元璋,马秀英更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P>
她坚持亲自为丈夫打理一日三餐,</P>
不求奢华的山珍海味,</P>
只追求简单质朴的家常便饭,</P>
将帝王之家的生活,过得如同普通人家一般温馨。”</P>
“对待自己的族人,</P>
尽管朱元璋多次提出要为她的族人分封官爵,</P>
但她每次都坚决拒绝,</P>
不愿引发外戚干政的风波,</P>
体现了她的深明大义和顾全大局的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