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继续直播,</P>
“汉王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秋,黥布反叛。</P>
这一次,刘邦还是决定亲征,并率领大军向东进发。</P>
但随着大军的前行,</P>
他对留守后方的萧何却越来越担忧,</P>
还不断地派人潜回去,并侦探其动向。</P>
萧何也很快察觉到自己被刘邦的密探给盯上了。</P>
于是为了打消刘邦的顾虑,</P>
萧何开始更加勤勉地工作,</P>
尽心尽力安抚百姓,</P>
同时又像上次一样,捐献家产助军。”</P>
“然而,萧何一个慕僚却对他说道:‘君灭族不久矣!’</P>
萧何自然惊愕无比,</P>
幕僚于是解释道:‘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P>
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P>
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P>
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贯贷以自污?上心乃安。’</P>
大致意思就是:你已经是百官之首,职位再难以提升。</P>
你这十多年来深受关中百姓的爱戴,</P>
皇上多次探问你的作为,是怕你暗中动员关中力量。</P>
你何不多买田地,用低价、赊买等手段来败坏自己的名声?</P>
这样皇上的心才会安定。”</P>
看到这一幕,有观众不禁感慨万千道:“萧何越是尽职尽责,他的声望便越高,而这却也恰恰增加了刘邦的不安。”</P>
“是啊!毕竟在那个时代,丞相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另一人附和道。</P>
“想想曹无伤和雍齿,汉高祖的忧虑确实情有可原。”</P>
“刘、萧之间的关系已经出现裂痕,他们恐怕再也无法回到从前那亲密无间的状态了……真是令人惋惜。”</P>
“萧何本人也许并无谋反之意,但难保不会有其他人利用他的名望和影响力啊!”</P>
苏治继续讲解道,</P>
“刘邦对萧何可能背叛的担忧,</P>
实际上也是受到了其过往经历的影响。</P>
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P>
曹无伤和雍齿的叛变,其实早已在刘邦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P>
萧何、曹参、曹无伤、雍齿等,</P>
都是追随刘邦起兵的老人。</P>
当年,</P>
刘邦刚起事时,</P>
曾把他自己出生地丰邑,作为大本营。</P>
一次,他亲自带兵出征时,把丰邑的防守重任交给了雍齿。</P>
结果,雍齿却背叛了刘邦,将丰邑据为己有。</P>
为了平定雍齿的背叛,刘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P>
即便多年之后,</P>
哪怕刘邦已经登上皇位,仍然对这段经历心有余悸。</P>
所以,</P>
刘邦为萧何设立相国尉一职,并给他指派了几百士兵,</P>
名义上是为了保护萧何,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监视他,</P>
以防他成为第二个雍齿。”</P>
“尽管萧何通过自污的方法,</P>
降低了刘邦的猜疑,</P>
但这并不能彻底消除刘邦心中的顾虑。</P>
刘邦六十二岁那年,他的病情开始日益加重。</P>
久经枪林矢雨的刘邦,对生死还算看得开。</P>
他并不忌讳寻医问药,也不去追求秦始皇那种,虚无缥缈的长生不老之梦。</P>
关于刘邦为何要逮捕萧何,</P>
历史文献并未详细记载。</P>
后世有人推测,刘邦可能确实有意想除掉萧何。</P>
要知道,</P>
萧何在朝堂中享有极高的威望,群臣唯他马首是瞻。</P>
刘邦担心,</P>
自己一旦离世,他那懦弱的儿子,可能难以驾驭这些老臣。</P>
若是萧何再有二心,</P>
那么刘氏江山,恐怕难以保全了。</P>
为了确保子孙能够稳固地继承江山,</P>
刘邦要除掉萧何这一潜在威胁,</P>
也不是不可能的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