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汉军撤退时,他们就烧毁了之前的营寨。</P>
冲天的大火无疑是向所有人宣告:他们已经撤出了这块已经坚守了三个月的土地。</P>
熊熊大火无疑向所有人宣告:他们已经放弃了这块坚守了三个月的土地。</P>
然而司马懿的反应却出奇地迟钝,</P>
他甚至要等到汉军完全撤出后,才率军进行追击。</P>
后续当与杨仪的部队相遇时,</P>
司马懿又萌生了退意,还抬出了‘穷寇勿追’的兵家古话,颇有黄维的作风。</P>
这段内容,在《晋书·宣帝纪》中有记载:</P>
‘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P>
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P>
帝以穷寇不之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P>
“《晋书》是华夏二十四史之一,</P>
乃唐房玄龄等人合着,作者共二十一人。</P>
在《晋书》中,</P>
房玄龄等人还是给司马懿留了一些面子,没有写得过于具体。</P>
但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所着的《汉晋春秋》,</P>
反而毫不给面子的记载到:</P>
‘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P>
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P>
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P>
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P>
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P>
这也是‘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的谚语的出处。”</P>
“曹叡最初下达的命令是:</P>
‘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P>
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P>
所以,</P>
当蜀军后撤的时候,</P>
按照曹叡最初的命令,司马懿是应该要展开追击的。</P>
但司马懿并未遵循这一命令,曹叡也并未因此责怪司马懿。</P>
很明显,这俩货已经达成了默契。</P>
因为先前在与诸葛亮的交锋中,魏军已经深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厉害,</P>
不可主动出击,</P>
似乎已经成了魏军默认的潜规则。</P>
想当初,即使隔着一条河,</P>
诸葛亮也能凭借其火力优势,击退司马懿的骑兵。</P>
外加张合、王双的前车之鉴,</P>
追击蜀军,似乎就已经等同于送死。</P>
因此,司马懿和曹叡的心态已经很是明显,</P>
那就是只要诸葛亮离开,就是最大的胜利,他们不再奢求更多。</P>
基于这样的心理,</P>
司马懿便只能在口头上重拳出击,</P>
现实里却唯唯诺诺,几乎是放任汉军自由离去。</P>
面对入侵者都不敢追击,</P>
或者说追击的风险已经远远大于可能的收益,</P>
这足以看出诸葛亮给魏军留下了极大的心理阴影。“</P>
“司马懿是真的怂啊!”</P>
看到这儿,唐太宗李世民终于忍不住开始吐槽起来了,</P>
“司马懿士兵比蜀汉多,士兵战斗力比蜀汉强,但却只敢据守军营,不敢和诸葛亮争锋。</P>
等到诸葛亮去世,</P>
司马懿竟然还在怀疑诸葛亮是不是诈死,</P>
被姜维、杨仪一吓就给吓退了,简直不要太怂。</P>
要换做是朕和李靖,肯定早就杀过去了!”</P>
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