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安禄山的屁股后面搞事情,</P>
史思明想保护安禄山的屁股,</P>
但却又有些力不从心。</P>
安禄山对此自然不会无动于衷,</P>
于是他迅速从范阳调派了一万郡兵、又从洛阳抽调了两万大军,前去增援史思明。</P>
在得到了南北两路强大的增援之后,</P>
原本被郭子仪打得灰头土脸的史思明,又开始支棱起来了。</P>
他频繁的向郭子仪发起挑衅,意图挽回颜面。”</P>
“但郭子仪不是傻瓜,不会在敌军锋芒正盛的时候选择接战。</P>
他们整日躲在深沟高垒之后,</P>
任由史思明在外叫嚣辱骂,就是一动不动。</P>
但郭子仪也没有闲着,</P>
他其实一直在观察着史思明军队的情况。</P>
等到他看见史思明的队伍变得军心浮躁、骄傲自满的时候,</P>
他随即果断挥师,与叛军正面对决!”</P>
“郭子仪不是司马懿,史思明更不是诸葛亮。</P>
倾巢而出的郭子仪一马当先、身先士卒,策马挑落叛军一步将。</P>
唐军看到年近六十的主帅竟然如此生猛,</P>
顿时个个深受刺激、嗷嗷直叫、奋勇搏杀!</P>
这一战,</P>
唐军斩首两千,俘虏五百,</P>
彻底压制了叛军的嚣张气焰!</P>
而敌人蔫头耷脑之时,却正是我军建功立业之日!</P>
作为精通兵法的老将军,</P>
郭子仪自然不会给叛军以喘息之机,</P>
唐朝版的“游击战”,即将成为史思明此生挥之不去的梦魇!”</P>
“三百年后,</P>
司马光为此战术总结了十六字方针:</P>
‘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P>
这与后世教员所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有着极为相似的精髓。</P>
遭到郭子仪日夜不间断骚扰的叛军,</P>
无法得到片刻休息的时间,</P>
被折磨得士气涣散、生无可恋。”</P>
看到这儿,</P>
许多将领、士卒纷纷眼前一亮,道,</P>
“这是个好战术啊!”</P>
“又学到了一招!”</P>
“苏先生,能多讲讲兵法吗?俺也想当军神啊!”</P>
“就你也想当军神?当神精还不差不多!”</P>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P>
“……”</P>
视频继续直播,</P>
“天宝十五载四月,</P>
郭子仪和李光弼在九门城南大败史思明后,</P>
一路追击史思明到博陵。</P>
史思明收集残兵固守,唐军攻城十日未下。</P>
五月,郭子仪、李光弼撤围返回常山,</P>
史思明率数万人追击。</P>
郭子仪选骁骑五百人,边走边轮番诱战。</P>
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P>
经过三天抵达行唐,</P>
叛军疲惫,只好后退。</P>
郭子仪又乘机回军反击,与史思明大战于嘉山。</P>
最终唐军大获全胜,斩首四万级,俘获千余人,缴获战马五千匹。</P>
史思明在溃乱中跌下马来,</P>
披发赤足,拖着断枪,狼狈逃回军营,随即逃往博陵。</P>
李光弼乘胜追击,</P>
进围博陵,</P>
郭子仪则准备北图范阳。”</P>
“这是一次极具战略意义的大胜,</P>
它在河北乃至洛阳地区,迅速引发了一连串的积极反应。</P>
河北各郡军民受到此战鼓舞,</P>
纷纷起义斩杀叛军守将,归顺政府军。</P>
前线的安禄山后路被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