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过这些战斗后,</P>
戚继光认识到‘倭非大创尽歼,终不能杜其再至’。</P>
而卫所士兵和客兵军纪松弛、战斗力低下,</P>
要想‘大创尽歼’,</P>
就得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P>
于是就在这年的十一月,</P>
他起草了《任临观请创立兵营公移》,</P>
第一次正式向上级胡宗宪提出了练兵的建议,</P>
但可惜的是,</P>
他的建议石沉大海,并未引起胡宗宪的重视。”</P>
“嘉靖三十六年(1557)二月,</P>
戚继光再一次提出《练浙兵议》,说:</P>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P>
诚得浙士三千,亲行训练,比及三年,足堪御敌,可省客兵岁费数倍矣。’</P>
这一次,</P>
在浙江巡抚阮鹗的支持下,</P>
胡宗宪终于决定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P>
将这年招募到的三千名绍兴籍新兵,拨给了戚继光,让他自己去折腾。”</P>
“胡宗宪在前二年采取剿、扶结合的战略,</P>
用机谋离间的策略,</P>
成功消灭了勾结倭寇的汉奸头目徐海、陈东、麻叶等人,</P>
还诱俘了海盗头子、勾结倭寇的最大汉奸王直,</P>
削弱了倭寇的力量,</P>
取得了抗倭的一大胜利。</P>
王直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十二月被浙江巡按御史王本固斩于杭州。”</P>
“王直被捕后,</P>
其养子王滶与倭寇头目善妙等,率余部近千人盘踞舟山岑港,‘列栅舟山,阻岑港而守’。</P>
嘉靖三十七年(1558)二月,</P>
胡宗宪调集浙江全省的精锐部队两万余,</P>
亲自指挥,发起了着名的岑港战役,力图合力围剿海盗和倭寇。</P>
戚继光,在本次战役中任左路之将。</P>
胡宗宪想要将海盗和倭寇一网打尽的想法是好的。</P>
但事与愿违,</P>
倭寇居高临下、居险死守,</P>
加上本身战力又很强,</P>
因此明军多次发动猛攻,都受挫而归,而且还伤亡惨重。</P>
岑港之战,于是陷入了长期的胶着状态。”</P>
“祸不单行。</P>
就在同年四月,台州沿海突然又有大批新的倭寇登陆。</P>
戚继光因此受命离开岑港,急速回防台州。</P>
在回防途中,</P>
他得知由于台州知府谭纶,率领军民对倭寇进行了顽强的抵抗,</P>
倭寇不得已,转而攻向了温州。</P>
于是,戚继光又果断率部向温州进发。</P>
戚继光赶到温州,六战六胜,打散了倭寇,</P>
胜后他又率部重返岑港战场。”</P>
“然而岑港依旧久攻不下。</P>
总兵俞大猷以及戚继光、刘英等将领遭到了朝廷的撤职处分。</P>
明廷令他们戴罪立功,必须在一个月内拿下岑港。</P>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P>
明军别无选择,</P>
只能对岑港展开夜以继日的进攻。</P>
在明军的强大压力下,倭寇最终还是抗不下去了。</P>
他们烧掉了自己的大寨,</P>
转移到附近的柯梅造船远逃,之后又流窜到福建进行劫掠。</P>
此后,御史李瑚上疏弹劾胡宗宪‘三大罪状’,</P>
而胡宗宪则把责任全部推到了李瑚的同乡俞大猷身上。</P>
结果,俞大猷因‘邀击不力,纵寇南逃’的罪名被捕并押解进京,</P>
之后被发配到大同镇军前效力,戴罪立功。</P>
卢镗接任了总兵的职位,</P>
而戚继光则因平定王直的功劳得以官复原职。”</P>
“岑港之战,只是小试牛刀。</P>
且有了自己班底的戚继光,也开始慢慢放出异彩。</P>
可即使如此,</P>
同僚们仍然不把他放在眼里。</P>
就连倭寇也认为,戚继光也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不足为惧。</P>
可谁曾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