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李世民痛定思痛、励精图治,</P>
下定决心要加强国力,一雪前耻。</P>
为了训练出精锐士兵,他甚至亲自在东宫显德殿前教授诸卫士卒射箭,训练精锐。</P>
直至贞观三年八月,突厥突遭天灾人祸,国力大衰。</P>
代州都督张公瑾上书陈突厥可取之状,</P>
唐太宗李世民同意了张公瑾的提议,</P>
下令出兵讨伐突厥,</P>
一雪国耻!”</P>
“大战将至,</P>
战功卓着,谋略过人的李靖,</P>
自然成了大军主帅的不二人选。</P>
唐太宗下令,</P>
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以张公瑾为副手,统领中路主力军队。</P>
并州都督李积被任命为通漠道行军总管,丘行恭作为其副手,率领左路军。</P>
此外,还有左武卫大将军柴绍、李道宗、卫孝杰、薛万彻等将领,</P>
共率领六路大军,合计十余万人,</P>
皆受李靖节度,分道出击突厥!”</P>
“次年的四月,唐军抵达马邑。</P>
李靖派出的探子刺探到情报,</P>
得知突厥的颉利可汗正在定襄屯兵,</P>
但其军队士气低落,内部更是矛盾重重。</P>
李靖当机立断,决定对定襄发起突袭。</P>
打仗,其实打得就是情报。</P>
所以李靖每次出兵前,都会先派出探哨收集敌情,</P>
确保能够在充分了解敌情的基础上,</P>
找到敌军的弱点,制定破敌计策,</P>
再杀对手一个措手不及。”</P>
“决定发起突袭的李靖,</P>
亲率三千精锐骑兵,</P>
旦夕之间便抵达了定襄以南的恶阳岑。</P>
唐军的突然出现,让颉利可汗感到不可思议,</P>
他误以为唐军主力已经全面压境,</P>
因为在他看来,</P>
若非有强大后盾,李靖怎会有如此胆识单独突进?</P>
正因此,颉利可汗选择了消极避战的策略。”</P>
百姓们议论起来,</P>
“李靖可真是艺高人胆大啊!”</P>
“你看李靖,他虽然看似在行险。但实际上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密计划后的决策。”</P>
“没错!李靖就像蛰伏的猛虎,不出则已,一出必杀!”</P>
“相比韩信,我其实觉得李靖更强一些。”</P>
“确实不好说……要是把韩信换成李靖的话,不知道项羽能抗多久?”</P>
“……”</P>
“李靖敏锐地察觉到突厥人的犹豫,</P>
于是果断抓住时机,发动夜袭,</P>
竟然一举攻克了定襄。</P>
唐军的突然袭击,让突厥措手不及,</P>
颉利可汗不敌,只好向北退去。</P>
但在撤退途中,突厥军队又遭遇了李积的伏击,伤亡惨重。</P>
面对如此困境,突厥只好向李世民求和,以图暂时缓解战势,寻找机会东山再起。”</P>
“突厥派遣使者前来求和,</P>
唐太宗李世民也相应派出唐俭作为使者,前往谈判。</P>
但这仅仅是李世民的拖延之计,意在迷惑突厥,降低他们的警惕性而已。</P>
果然,李靖等人对李世民的心意也是心领神会。</P>
于是他们在未经上奏的情况下,主动出击。</P>
此举,与当年韩信在郦食其与齐王谈判时出兵攻齐的情况,颇为相似。</P>
但不同的是,</P>
李靖的进攻更为迅猛,</P>
几乎在瞬间就将突厥军队击溃,并生擒了颉利可汗。</P>
唐俭也得以全身而退,避免了成为下一个郦食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