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乘客则是能以出租车价格大概6折左右的价格完成行程。
这一套打法,跟颜浩所知道的打法差不多。
京京的这套打法优势很明显,那就是发展非常的迅速。哪怕起步比“咚咚打车”晚2个月。但是在司机规模和乘客数量上,京京甚至反超了“咚咚打车” 。
10月长假刚过。郑功就来找颜浩了。
”截止到目前,我们一共有名司机注册,完成了1130万个订单,营收2.02亿。
但是竞争对手京京打车目前的势头很猛。甚至在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比我们都还要好。我们得想个办法才行了。”郑功说到
“目前公司的财务情况怎么样?司机团队的稳定性怎么样?“ 颜浩问到。
“由于需要发放补贴和优惠券给乘客。账面上的资金每天都在以400万左右的数目在减少,而且随着订单数量的增加,预计到年底,公司账面上的现金就会见底。
司机团队还算稳定。一来司机都是有租赁协议在身,有压力,所以干活也有动力,二来,由于持续给乘客补贴,加上我们的平台调度机制有优势。所以订单的数量并不少。司机工作量都很饱满。挣得也不少。“
郑功说到。
“那么,其实竞争对手的出现,并没有给我们造成什么威胁嘛。顶多就是资金压力大了些。补贴大战其实就是把双刃剑,我们难受,对方也难受啊。我倒是觉得我们应该加速往二线城市下沉。起码各省的省会应该发展起运力。扩大战场的范围。唔,优先从南方市场下手。毕竟我们用的电车,北方太冷了。影响续航。“
“可是这样下去,京京打车的市占率和订单数量肯定会超越我们的。到时候肯定会吸引资本的注意。到时候我们可就是只出不进,会很难受的。”
郑功说到。
“小浩,你为啥非要死磕走直营这个模式呢?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开放自由车主加入嘛。”郑功接着问到。
“这就是个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了。
对于乘客来说,诉求无外乎接单快,价格便宜,服务好。
对于司机来说,诉求就是赚钱多。劳动强度合适。
不考虑平台给的补贴等因素。双方的诉求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冲突的。乘客少付钱,司机就少挣钱;司机多挣钱,乘客就觉得不够便宜。
如果平台司机太多,或者说订单量不够,那么有些司机挣不到钱,就会丧失积极性。或者转投其它平台;如果司机太少,订单太多。乘客短时间打不到车,也会焦躁愤怒的情绪当中。同样会转投其它平台去下单。
所以,除非某个平台能在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但凡有两家平台势均力敌,必定要打死一家才算完。
在我看来,打车软件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水泥+鼠标“的行业,不管怎么变,它的根还是市政服务业,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后面肯定会出台越来越多的监管措施来控盘。
现在京汽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他们司机进入门槛低,司机素质良莠不齐,而且平台对司机的约束力度比较小,这样下去会导致后面陆续出现一些问题。
而我们的优势就是扩张有序,司机和乘客都能找到一个各自都比较满意的平衡点。补贴这东西,好像谁家发不起似的。我们没别的,就是资金足。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节奏,修炼好内功,时间一久,竞争对手自己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到时候要么对手倒下,要么双方合并,但是不管怎么样,肯定会以我们的意志为主导。“
“那你估计,要烧多少资金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跟?” 郑功问到。
“三百亿以上。当然,这不是马上就要拿出这么多,这当中会有个过程。看对手的韧性了。不过我相信单单京汽一家是撑不了这么久的。京汽只是先遣队。后面还不定会藏着什么大鳄呢。“颜浩笑到。
“这么多?……” 饶是郑功也被三百亿这个数字吓到了。
”嗯,所以我们还是要调整一下策略。
第一,在固定面额的优惠券之外,再发起随机立减。不按金额来,按百分比。比如说如果随机到100%减免,那就是免费乘车了。不过这个随机立减要在支付的时候才显示出来。”
“全免?” 郑功问到。
“对,全免。虽然概率比较小,但是相较于每单减个一块八毛的。免单更能让人印象深刻。人都是有侥幸心理的。只要免单过一次,他就会牢牢记住。后面即便每次随机减免的金额不大,他也不会放在心上。只会记得自己某年某月某日,免费乘坐了一趟”咚咚网约车。“颜浩解释到。
“这个办法好。还有吗?”
“还有就是……可以在二三线城市,我们计划比较靠后才发展的地方,接受出租车加入。只要使用平台支付车费。出租车同样可以用优惠券。”颜浩说到。
“为什么只允许出租车加入?”
“嗯,毕竟出租车是在衙门口登记过的。安全性高一些。而且我们要逼着竞争对手在我们运力没有覆盖到的地方也搞补贴大战。不能给他们“根据地”这样的地区回血。“颜浩说到。
“行,我懂你的意思了。交给我吧。” 郑功点点头。
等到郑功走后,颜浩陷入了沉思。
自己跟京汽的打法,本质的区别就是资金的流向。京汽的做法,钱是流向了社会层面上那些闲散车主。专职的司机,有,但是比例很低。而且一般也都是自己有现成的车。赚到钱之后,大部分是拿去做了生活开销。比如抽烟喝酒,或者是男人的私房钱。
毕竟这些 自由车主许多都有本职工作。除非本身就是社会闲散人员,否则没谁会为了开车把工作辞了专职跑车的。这也造成一个问题,那就是上班时间的运力和下班时间的运力分布不均匀。
咚咚打车,由于颜浩给保底。所以这边都是专职的司机。基本上颜浩补贴出去的钱最后都被这些司机赚走了。然后转化成了新车的租赁款。最后大部分回流到了比雅迪。成为了比雅迪的营收。
王川福最近都乐疯了。虽说卖给颜浩的车型利润率很低,但是却是够养活生产线和工人的。而且顺带着同款车型的销量以及比雅迪这个品牌的知名度也提高了不少。而且一旦销量上去,那么在跟产业链上游的议价能力也会大增,这对比雅迪非常重要。
王川福恨不得雇几个牛人去“咚咚打车”的商务部门,去帮郑功加把力,尽快建立起城市网点。曲线拉升比雅迪的销量。
继京汽的“京京打车”之后,千度和阿里合伙搞的“马上打车”也推出了市场。合伙人中还有临安的汽车制造企业极力。
网约车市场三足鼎立的格局短短3个月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