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就这?就这?(1 / 2)

段凯停下脚步,重新坐在位置上,这几天时间里他不止一次的思考过这个问题,杨家不缺钱,按道理不应该会死揪着不放。</P>

想过很多种可能始终没有想通,他眼神萎靡的看着杨天,从喉咙里挤出沙哑的声音问道:“为什么?”</P>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因为你卖东西不讲诚信,缺斤短两,昧着良心赚钱!”杨天用白痴一样的眼神看着他,真是头蠢猪,这种智商居然能做生意,这点都想不到。</P>

段凯的脸色一阵变换,双手撑起上半身,恶狠狠的盯着他看:“就这?就因为这个?”</P>

杨天冷冷的看着他,段凯感觉到一股可怕的气息扑面而来,快速恢复理智:“看样子,你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啊!”</P>

“呵呵!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错了?真的是我错吗?”杨天的话刺激到了段凯内心深处未曾泯灭的良知,他扯开喉咙大声道:“全国各地有多少缺斤少两的,有多少昧着良心做生意的,只有我一个人是这样吗?”</P>

“别的地方我不管,但在上杨村,我就要一管到底,绝对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P>

段凯一阵大笑,笑声里充满了讽刺和嘲笑:“你以为你是谁啊,救世主吗,上面都不管,你管个Jb毛线。你以为我不想脚踏实地的做生意,你以为我不想足斤足称吗,你知道什么叫做劣币逐良币吗?大家都这么做,我不这么做,我就要赔钱,我也是逼不得已啊!”</P>

杨天起身长叹了口气,他知道段凯的话半真半假,弄虚作假的一种风气,从上到下都是这样,这可能就是一种文化。</P>

因为虚伪,劣质品的东西太多了,所以真诚就显得难能可贵,所以,淄博烧烤出现的时候,迅速引起了一股风暴席卷全国,无数人对子博烧烤趋之若鹜,火爆的那段时间里,无数人不惜乘坐上千公里的车,就为了一顿烧烤?</P>

真的就是图一顿烧烤吗?</P>

子博的烧烤就真的好吃到不行吗?</P>

当然不是,还不是因为在那里可以体会到真挚的人文,感受到地方对游客们的尊重和关切。</P>

在那样的环境下,买卖都以诚信为本,顾客不会担心上当受骗,就算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也会有地方给予出头,利益得到维护。</P>

杨天刚返回上杨村的时候,和村长书记们讨论研究了很长一段时间,可以说,上杨村能够一直火爆到现在,一半以上的原因都是复制了‘淄博烧烤’的人文。</P>

全国接近七百个城市,十几亿人口,当弄虚作假,八两秤成为一种潜规则的时候,一个人力量无论在强大都改变不了什么,这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基因’。</P>

段凯说得没错,别人八两秤,他足斤足两,自然会竞争不过人家,可一旦这种道德底线被不断突破践踏,那么,人与人之间也就不会存在信任了。</P>

杨天立志把上杨村打造成净土,自然不允许这样的东西存在,必须用一切手段将其消灭。</P>

“好一个逼不得已,说的比唱的好听!”段凯确实是真情流露,换做一般人肯定会被打动,但杨天不一样,他有时会感性,但很多时候是理智的,仙尊的修为境界可不是白来的。</P>

“在我们巧宁县,有一条蓝屏街,有一位83岁老人,她蔡瑞云,从八十年代退休起,便和丈夫一起在路边开理发店。</P>

起初理发一次5毛钱,低廉的价位、干净的环境吸引了众多顾客。直到2000年,蔡瑞云才将理发收费涨到2元钱,一直坚持到今天。</P>

十年前蔡瑞云老伴去世后,蔡老太独自支撑理发店。</P>

近些年,尽管房租涨了又涨,但蔡老太2元的理发收费标准从没变过。</P>

还有,在一中学校门口附近,有一位卖早餐的老人,每一样东西都只卖五毛钱,近30年来她坚持每天凌晨一两点钟起床,在昏黄灯光里磨豆浆,做粿,蹬车去小学校门口支起煤炉和锅出摊一趟,辛苦6个多小时净赚三十几块,每个月还倒贴三四百块……”</P>

“这样的事情全国各地有不少,我相信,你的条件要比这些人好上百倍千倍,他们都没有逼不得已,你还有另外那些一丘之貉有什么资格说什么逼不得已?”</P>

段凯也并不是大奸大恶之辈,只是时代潮流下随大溜一类人群,内心并不坏,只是社会是个大染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少之又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