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皇李世民生吞蝗虫的消息,如旋风一般,瞬间传遍大唐。</P>
各地的酒肆茶馆,到处都有说书人在歌颂李世民生吞蝗虫的壮举。</P>
贞观三年,六月,二十四日。</P>
唐皇李世民和皇后长孙无垢,深感百姓不易,创新出蝗虫的三种吃法。</P>
油炸酥脆,干煸清香,火烤简便。</P>
民间传说,李世民带着膑妃和一众皇子、公主每日必吃蝗虫。</P>
六月,二十五日。</P>
皇宫御医经过多次实践,发现蝗虫具有止咳平喘、定惊止搐、清热解毒的功效。</P>
据传,张御医的远亲外甥的三伯娘。</P>
每到夏日便咳嗽不止,自从吃了几天烤蝗虫,多年的咳嗽病根已完全痊愈。</P>
六月,二十六日。</P>
朝廷颁布了灭杀蝗虫的十一种方法。</P>
瞬间,深受旱灾和蝗灾影响的关内道和河东道的百姓彻底沸腾。</P>
在各地官府的带头下,百姓纷纷捕杀蝗虫。</P>
人人敬如灾神的蝗虫,彻底跌落神坛,变成百姓餐桌的一道美食。</P>
自从朝廷颁布了一系列针对蝗虫的举措后。</P>
吃蝗虫变成了当下最热门的话题。</P>
百姓们整家人出动去抓蝗虫。</P>
庄稼上密密麻麻的蝗虫,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稀疏起来。</P>
马家庄的行动最为迅捷。</P>
在朝廷下放的风头刚吹过来之时,王剪向周边州县派出上百名,经过他专门培训的人去收购蝗虫。</P>
并做成美食在当地的坊市和街道贩卖。</P>
这些平日没有活干的妇女,都是手巧的人。</P>
她们卖的蝗虫,味道更绝,比百姓们自己做的要好吃百倍。</P>
前来购买的大多是当地的官绅世家。</P>
这些人个个都不差钱,哪怕马家庄卖的炸蝗虫已经是天价,可他们还是趋之若鹜。</P>
一些机灵的酒肆也学着马家庄,推出各种做法的蝗虫。</P>
可惜他们掌握不了烹饪的要领,做出的味道非常一般甚至还不如寻常百姓家。</P>
愿意花大价钱吃的达官贵人,看到都没有胃口。</P>
一连几天的时间都无人问津,各酒肆掌柜只能作罢。</P>
七月初。</P>
田地里的蝗虫被抓的一干二净,就连庄稼枯死的田地,都被百姓们翻了几遍。</P>
这场声势浩大的蝗灾,彻底的结束了。</P>
马家庄。</P>
太阳初升,倾斜的暖阳刚好照射在一片长长的竹楼上。</P>
简陋的竹楼下,大大小小刚洗过的新式服饰,就这样简单地披在延展出来的竹杠上。</P>
水珠一滴一滴,富有节奏地掉落到泥地上。</P>
庄子前的庄稼地,因为有群山遮挡,大部分的区域还是一片阴凉。</P>
沉寂了一夜的村子,在大清早已经热闹起来。</P>
养殖场,一群小猪、小鸡、小鸭,被一群勤劳的女子喂的身子圆通通。</P>
地上散落的粪便被打扫的干干净净。</P>
种植场,加入沤肥的土地,庄稼长势喜人。</P>
五十来个年轻女子,芝麻般分布在田地各处,埋着头清理刚冒头的杂草。</P>
一条条笔直的沟壑,让蔬菜既能吸水,又不会被淹死根部。</P>
铁匠铺的炉火已经升起,打铁的汉子赤膊抡锤,精心打造打井工具。</P>
经过几天的辛苦赶工,老铁头已经给王剪交付了500把朴刀。</P>
151支打井队,王剪给每一个打井队分配了3把朴刀。</P>
剩下的朴刀,则交到轮值守护马家庄的护卫队员手里。</P>
马家庄最为庞大的建筑,便是私塾。</P>
孩童均为初启蒙,也不分年龄的大小,全部汇集在一个课室上课。</P>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P>
孩童朗朗读书声充满生机活力。</P>
硕大的村子里,安静的可怕。</P>
除了几个耄耋老人和偶尔路过的护卫队员,也就剩下王剪和许虎这两个无所事事的人。</P>
往常,王剪会睡到自然醒。</P>
今日显然不行。</P>
喜鹊报喜,贵客登门。</P>
...</P>
村头,马家庄制造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