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杜如晦的考教(1 / 2)

杜如晦的身子靠在椅子上,此刻的精神状态与常人无异。</P>

他深邃的眼眸盯着王剪,好似能把人心看透一样,接着缓缓说道。</P>

“王剪,我虽然和你接触不多,但是你的表现把我们这帮老头子都惊艳到了。”</P>

“刚好玄龄兄收你为徒,我作为他的好友,今日便替他考教你一番。”</P>

王剪表情认真地点了点头,身子也稍微坐直。</P>

这场考教由病重的杜如晦问,恐怕不是简单问几句话那么简单。</P>

“你作为屯田员外郎,说说我大唐百姓当前的状况,以及未来要如何做。”</P>

此问题涉及工部,王剪还没反应,一旁的段纶马上把身子坐直。</P>

他现在越来越敏感了,但凡有人在他面前提起王剪,都怀疑是来跟他抢人的。</P>

王剪想了一下,缓缓回答。</P>

“窥一斑而知全豹,我就以龙门县为例吧。”</P>

“百姓虽分有耕地,却是贫瘠的下等田和难开垦的荒地,碍于农具的落后和精壮人员的不足,百姓耕种难粮食收成少。”</P>

“而且灾年以来,官绅世家通过各种手段,以低价并购百姓的田地,现在不少百姓成了他们的佃农。”</P>

“佃农既要交朝廷的赋税,又要交田租,如此恶性循环,富的人越富而穷的人越穷。”</P>

听到王剪的分析后,大堂里死寂一般,所有人埋下头来深思。</P>

治天下靠的是文臣,房玄龄,魏征,段纶又是核心人员。</P>

他们在思考的时候,王剪接着往下说。</P>

“解决百姓温饱问题,我当前能做到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P>

“其一,培育高产粮食,除了高产番薯,像稻谷小麦等作物,也要培育高产种子。”</P>

“其二,革新农具,让年老体弱的老百姓开荒更加容易。”</P>

“其三,改进种植方式,提高粮食亩产。”</P>

这是王剪职权和能力范围内,所能做到的。</P>

至于农民耕地问题,以及让军士回到家乡务农等重大举措,就不是王剪当前考虑的事情。</P>

王剪看似回答两个问题,实则紧密联系在一起。</P>

“田地问题,从古至今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牵一发而动全身啊!”杜如晦感慨着说。</P>

大唐现在最大的地主,是世家和一群功勋,要想改革定会动摇根本。</P>

但凡他们敢在朝廷上提,便会遭受文武百官以及世家的极大反对。</P>

田地的改革,在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时,根本不能摆到朝廷上说。</P>

“王剪你提的三个举措,除了高产番薯是现成的,其他几点都不简单,你可有把握?”杜如晦期待地看向王剪。</P>

革新谈何容易,没有百十年的迭代,想取得很大的改进太难了。</P>

“杜伯伯,侄儿有九成把握。”王剪成竹在胸。</P>

水稻的高产种子,派人去南越等地寻找良种,再去江南一带培育便能解决。</P>

农具的革新更不在话下,把曲辕犁搞出来就成了。</P>

改进种植方式稍微麻烦些,不同的作物要求不一样,需要长时间的实验。</P>

“思路清晰,有条不紊,我相信你能干好。”杜如晦抚须点头,满脸的欣赏。</P>

随即他转头看向段纶,开着玩笑说道。</P>

“段纶你可得看好王剪,他要是在工部受了委屈,我和玄龄兄可要把他调来尚书省。”</P>

“右仆射放心,谁也不能欺负我工部的头号能人。”段纶连忙站起身来,拍着胸口保证。</P>

接下来,杜如晦又问了王剪几个问题。</P>

在场的大臣看到王剪回答的头头是道,连声赞叹。</P>

“不错,不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