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师,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运用到实践当中,岂不是纸上谈兵?”</P>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官带着太子躬身实践,难道不也是在学习吗?”</P>
面对王剪的咄咄逼人,李纲一时间语塞,一张满是皱纹的老脸气的通红。</P>
朝中好友都说这个太子司直,能出口成诗,他即便对王剪极其厌恶,也不得不赞赏他的才学。</P>
确实有两把刷子。</P>
可空有才学,而品行不端,终究也是个毒瘤。</P>
“呵呵,满口胡言,那你告诉我种地能学到什么!”李纲也学着王剪,进行反问。</P>
王剪站在车架上,双眼直勾勾地盯着他,嘴角扯出一抹讥笑。</P>
“种地可知粮食生长周期,天气时令,粮食收成。”</P>
“种地需面对各种恶劣天气和漫长的等待,可学到随机应变与持之以恒。”</P>
“亦可清楚赋税收取多少,百姓才不会饿肚子,而大唐的国库也不至于空虚。”</P>
王剪顿了顿,接着说道。</P>
“这几日太子在学习庄稼种植时,觉得现在的直犁太过费力,而且效率极低。”</P>
“于是太子和本官一起做出了贞观犁,可单牛犁地,而且更加省力。”</P>
“相信用不了多久,大唐百姓都会用上贞观犁,人人歌颂太子的大德。”</P>
“李少师,你说这些太子在书本上能学到么?”</P>
李纲今年患腿疾以来,除了偶尔上朝,这几天疼痛难耐并没有上朝。</P>
对太子和王剪做出贞观犁一事,他并不知晓。</P>
面对王剪说出的一大堆理由,李纲陷入了沉默。</P>
他想了一会,终于找出王剪话语的破绽。</P>
“你所说的,不过是生民小道,而不是治国的大道!”李纲脸上带着几分窃喜。</P>
说完后,他在心底暗自呼了一口气。</P>
差点着了这小子的道,被他给绕进去。</P>
“李少师,何为治国大道?”王剪看他一脸得意的样子,无语地摇了摇头。</P>
李纲双手抱胸,一副说教的做派。</P>
“只有通过读书,才能知古人兴盛衰败之缘由,方可警惕己身引以为戒。”</P>
“治国、治民、治兵,皆有对应书籍记载。”</P>
“读万卷书,学圣人先贤心得感悟,才可悟治国大道。”</P>
“...”</P>
说教是李纲的长处,这老小子不知疲倦地巴拉一顿说。</P>
王剪也没打断他,而是静静等待让他说完。</P>
没想到这老小子这么能说,足足说了盏茶的功夫,直到说的口干舌燥,这才意犹未尽地停下来。</P>
“李少师说完了?”王剪试探性问一句。</P>
“哼。”李纲冷哼一声,作为回答。</P>
王剪站久了觉得有些累,于是靠在马车上,慵懒地回答他。</P>
“既然李少师说到书本的重要性,本官引用管子先贤的话作为回答。”</P>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P>
“李少师,管子都说了,百姓富裕容易治理,百姓贫穷难以治理”</P>
王剪也用古人的话回应他。</P>
“太子殿下学习耕作,革新耕作农具,让百姓多种地多收成,是不是能达到让百姓富裕这一点?”</P>
“知行合一,才是学圣贤书的目的,而不是靠死记硬背,只是记书本上的歪理。”</P>
话已至此,李纲已无言回答。</P>
“你...竖子,气煞老夫也!”李纲的手激动地颤抖,半晌说不出话来。</P>
最后李纲的脸气成猪肝色,他痛苦地闭上眼睛,无力地说道。</P>
“摆驾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