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随着安南内部局势的变化,莫登庸主动示弱,请求宽恕,毛伯温再次被委以重任,升任兵部尚书,但因朝中意见分歧,出兵计划一度搁置。直至嘉靖十八年(1539年),毛伯温被派遣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其间,他不仅加强了边防,还招募士兵屯田,永久免除田赋,大大增强了边疆的防御能力。
嘉靖十九年(1540年),毛伯温等人进驻南宁,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一方面宣布明朝将支持黎氏子孙复国,另一方面悬赏捉拿莫登庸父子。莫登庸恐惧之下,派使臣求和,毛伯温则借机传达天子的恩威,成功收取了安南地图、户籍,并暂时让莫登庸归还部分领土,最终促成了安南的和平解决。明世宗对此大为满意,将安南国改为安南都统使司,任命莫登庸为都统使,毛伯温也因此加官为太子太保。
四、整饬边防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毛伯温在结束了安南之役后,回归朝堂,继续承担起都察院的重任。然而,边关的频繁警报提示着他,边防体系亟需一次全面的审视与革新。毛伯温敏锐地意识到,仅靠传统的防御机制已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边疆局势,他提出了修建京师外城的建议,旨在构建更为坚固的首都防线。尽管这一提议在初期遇到了来自给事中刘养直的反对,指出修庙工程已耗资巨大,但毛伯温的坚持与远见最终说服了明世宗,使得边防建设得以推进。
同年十月,兵部尚书张瓒的去世,为毛伯温提供了一个施展军事才能的舞台。张瓒在位期间,军事设施荒废,边防体系漏洞百出,毛伯温临危受命,代理兵部事务。他迅速召集朝臣,共同商讨边防改革方案,最终提出了涵盖二十四项具体措施的防边建议,涉及军事训练、武器装备、边关管理等多个方面,极大地提振了边防军纪,为边疆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毛伯温的边防革新不仅局限于军事层面,他还着眼于财政的合理分配与机构的精简。面对言官提出的核实军力与内府人员的建议,毛伯温积极响应,提交了二十多项裁减冗员的提案,触及了包括锦衣、腾骧卫在内的多个部门,甚至深入到御马、内官、尚膳监等长期被宦官把持的敏感领域。这一系列大胆的改革举措,虽然在短期内改善了朝廷财政状况,却也触怒了朝中权贵,尤其是宦官集团,为毛伯温日后的政治生涯埋下了隐患。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毛伯温的边防建设再次得到明世宗的认可,他被委以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的重任,负责全面整饬北方边防。在这一时期,毛伯温不仅推动了大同五堡的重建与驻军,进一步强化了边疆的防御网络,还因其卓越的军事成就被加封为太子少保,成为嘉靖朝边防建设的标志性人物。
五、削籍病逝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正当毛伯温在边防建设上取得显着成就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却将他推向了命运的深渊。秋天,顺天巡抚朱方因防秋任务完成,请求撤回临时驻扎的客兵,这一决定看似合理,却在不久后酿成大祸。北寇突然大举入侵,直逼京师近郊,这场突如其来的袭击让明世宗震怒不已,他认为这是边防管理的重大失职,下令将总督翟鹏逮捕并充军,而朱方则在严厉的杖刑下丧命。
在这场风波中,御史舒汀的指证将矛头指向了毛伯温和职方郎韩最,声称正是他们两人主张撤回宣府、大同的客兵,间接导致了边防的薄弱。明世宗听闻此言,勃然大怒,立即做出反应,将毛伯温削除官籍,而韩最则遭受了更为残酷的惩罚——被打八十大棍后,发配至边远之地充军,途中幸而遇赦,得以归乡。
对于毛伯温而言,这一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从兵部尚书的高位跌落至削籍为民,意味着他多年的努力与成就瞬间化为乌有。政治生涯的骤变,不仅剥夺了他的权力与地位,更对他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毛伯温背部长出了疽疮,病情迅速恶化,最终不治身亡,结束了他充满波折的一生。
毛伯温的晚年,是嘉靖朝政治复杂性与人性悲剧的缩影。从边防建设的辉煌成就,到因一纸错误决策而遭受的严厉惩罚,再到最终病逝,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歌,也折射出了明代官场的残酷与无情。
六、结语
毛伯温的一生,是明朝中期边疆安全与外交智慧的生动写照。从边疆防御的加固到安南问题的成功解决,再到晚年虽遭不幸但仍获身后荣誉,毛伯温的故事不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也是明朝国家治理理念的缩影。通过研究毛伯温的事迹,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波澜壮阔,更能深刻理解到古代中国在边疆管理和外交策略上的智慧与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