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范承谟:铁骨铮铮,忠烈之魂(1 / 2)

一、早期事迹

范承谟是大学士范文程的次子,出生于1624年,成长于一个显赫的家庭之中。范文程是清朝初年的重要政治家之一,为满洲人入关以及清朝政权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样的家庭背景为范承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资源。

1651年,即顺治八年,年仅十七岁的范承谟被选为侍卫。这一职位不仅代表着对个人才能的认可,也反映了其家族在朝中的影响力。成为侍卫使范承谟有机会接近皇室,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次年,即顺治九年(1652年),范承谟参加了科举考试并成功地考中了进士。进士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标志着范承谟在学术上的杰出成就。考中进士后,他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这是一种专门挑选有才华的年轻人进行特别培养的制度,目的是为国家储备未来的高级官员。

成为庶吉士后不久,范承谟被授予弘文院编修的职位。弘文院是清朝重要的文化机构之一,主要负责编纂书籍、整理文献等工作。在这个职位上,范承谟不仅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历史文献,还有机会参与国家政策的讨论,这对于他后来的政治生涯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范承谟凭借自己的才干和努力不断升迁。顺治十二年(1655年),他被任命为秘书院侍读学士。秘书院是清朝重要的政务机构之一,主要负责起草诏书、处理机密文件等事务。

二、巡抚浙江

范承谟在1668年(康熙七年)担任浙江巡抚时,正值清朝建国初期,社会经济亟待恢复。当时,浙东地区如宁波、金华等地荒地众多,百姓生活艰难。在这种背景下,范承谟上任后立刻着手解决民生问题。

浙闽总督赵廷臣曾向朝廷建议免除赋税,以缓解当地百姓的压力。为了核实情况,康熙帝下令范承谟前往实地考察。范承谟深入基层,仔细勘查荒地状况,发现情况确实严峻。于是,他上书朝廷,请求免除荒田及受水灾影响的土地赋税,涉及土地面积达到三十一万五千五百多亩。这一举措对于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土地复耕具有重要意义。

1669年(康熙八年),杭州、嘉兴、湖州、绍兴等地遭遇水灾,粮食短缺导致饥荒。范承谟果断采取措施,动用布政使库银八万两,前往湖广地区购买粮食,以稳定粮价,救助受灾民众。他还提议将漕运的粮食改为按银两折算,每石折合白银一两,并在麦子成熟后补充征收白粮,以三年为期。对于受灾严重的地区,则给予额外的税收减免。康熙帝对此表示赞同,并批准了他的提议。

1671年(康熙十年),范承谟因健康原因请求辞职,返回京城。然而,浙闽总督刘兆麒、浙江提督塞白理以及多位官员联名上书,称浙江百姓恳请范承谟留任。他们强调范承谟在任三年间,爱民如子,严惩贪污腐败,大力整治弊政,深受民众爱戴。鉴于此,康熙帝决定让范承谟继续担任浙江巡抚。

1672年(康熙十一年),范承谟再次上疏,提出一系列改善民生的建议。他指出湖州、嘉兴两府的白粮加耗标准不一,请求统一规定为每石四斗五升;同时,请求免除温州、台州两卫在康熙九年以前未交的赋税以及石门、平阳两地未足额缴纳的轻赍月粮。这些提议得到了康熙帝的认可,并交由户部讨论实施。

三、遭到囚禁

1673年(康熙十二年),范承谟被提拔为福建总督,并兼任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面对这一重要职务,范承谟最初上表推辞,但未获批准,于是请求入京觐见。同年七月,范承谟抵达京师,并入宫面圣。当时他身体抱恙,康熙帝特别命令御医为他诊治,并赐予药物。病情好转后,范承谟前往福建赴任,并将总督府的驻地从漳州迁到了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