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族背景
富察·马齐出生在一个显赫的满族贵族家庭之中,这个家庭在清朝初期就拥有很高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他的祖父哈什屯在顺治年间就已经是内大臣,而父亲米思翰则在康熙年间官至户部尚书。哈什屯原本是满洲正蓝旗人,后来转入镶黄旗,这也让马齐成为了镶黄旗的一员。由于家族的显赫地位,马齐从小就生活在汉文化为主导的文化环境中,接受汉文化的熏陶,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满族传统制度与习俗的影响。
哈什屯去世时,马齐尚未成年,而他的父亲米思翰则在清朝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因竭力备办军需而过度劳累,最终在任上去世。米思翰的离世给马齐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同时也为马齐未来的仕途埋下了伏笔。
18岁时,即康熙八年(1669年),马齐以“荫生”的方式踏入仕途。“荫生”是当时满族贵族后代较为普遍的一种入仕途径,指的是通过家族的地位和影响力直接获得官职的机会。马齐首先被授为工部员外郎,这是一个负责监督和管理工程项目的官职。在国子监读书并通过考试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官场生涯。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马齐的官职不断得到提升。康熙十一年(1672年),他被任命为管佐领,这表明他在军事行政方面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到了康熙十四年(1675年),他又调往户部任职,这显示出朝廷对他的信任与重视。
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七月,马齐被升任为工部郎中,并且获得了监督芜湖关的机会。在监督芜湖关期间,由于税收超额完成,他还得到了特别的表彰和晋升。两年后的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马齐又被提拔为内阁侍读学士,这是一个更加接近皇帝的核心职位。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九月,马齐被授予山西布政使之职,这意味着他已经成为省级行政官员,负责处理山西省的政务。紧接着,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九月,马齐又被擢升为山西巡抚,这是一份更为重要的职位,不仅负责民政事务,还肩负着地方治安和军事指挥的责任。从18岁以荫生身份步入仕途,到成为山西巡抚,马齐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
二、仕宦转折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对于富察·马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四月,康熙帝为了表彰直隶巡抚于成龙的清廉,特地下令大学士等高级官员根据他的指示推荐优秀的官员。在这次推荐中,马齐与范承勋、姚缔虞等人一同被提名,这表明他在朝中已经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同年十二月,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重大事件。御史陈紫芝向康熙帝上书,弹劾湖广巡抚张汧贪污腐败的行为。张汧是一位由当时的权臣大学士明珠所举荐的官员,因此,当被派去调查此案的钦差大臣色楞额在奏报中试图庇护张汧时,引起了朝野上下广泛的不满。色楞额的奏报中故意避重就轻,企图保护张汧免受牵连。
面对这种情况,康熙帝决定派遣于成龙、马齐与副都御史开音布三人共同前往湖广调查此事。这次调查对于揭露腐败行为至关重要,因为张汧的案件背后涉及到了权臣明珠的利益。经过详细的调查,于成龙和马齐等人发现张汧确实存在严重的贪污行为,包括勒索属员、科派盐商等;同时,祖泽深也被查出有 婪 取 民财的行为;而之前被派去调查此案的色楞额则被证实存在徇私舞弊的情况。
这一案件的成功审理不仅彰显了马齐的刚直不阿和清廉无私,而且也为康熙帝在次年二月罢黜权臣明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马齐在审理此案过程中的表现赢得了康熙帝的高度赞赏,并且被认为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年三月,马齐被提升为左都御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官职,负责监察百官,确保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得到公正执行。
三、辉煌时期
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开始,富察·马齐的仕途迎来了辉煌时期。这一年,他被提升为左都御史,并在参与中俄边界谈判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建议在档案记录中使用汉字,并有汉族官员参与,这反映了他对于维护国家利益的深刻理解。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马齐再次提出类似建议,要求在理藩院的事务中同时使用满洲、蒙古和汉文注册,以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长久保存。这些提议不仅体现了他对多民族国家治理的理解,也为清朝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做出了贡献。
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马齐担任左都御史的同时,与理藩院尚书阿喇尼一起成为议政大臣,这是清朝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况,显示了他在政治决策中的重要地位。同年十一月,他暂时兼任兵部尚书,并不久后兼任理藩院尚书,这标志着他在清朝政治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康熙三十年(1691年),马齐被正式任命为兵部尚书。在此期间,他还负责调集军队以安抚喀尔喀蒙古,以应对噶尔丹的威胁。他与侍郎布彦图等人一起行动,确保了边境地区的稳定。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马齐转任户部尚书。在这个职位上,他展现了卓越的行政能力和对财政事务的精通。例如,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他被派往盛京赈灾,有效地分配粮食和物资,缓解了当地的饥荒问题。
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当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马齐被委以重任,包括调遣军队和兼任理藩院尚书。他还被安排与其他几位大臣轮流值守紫禁城,辅佐皇太子允礽处理政务。这些任务充分证明了康熙帝对马齐的信任和倚重。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马齐被委派审查官员的失职情况,如按察使囊吉理、副将杨琳等人的运粮迟误问题。通过仔细审查,他确保了公正的处理结果。
到了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马齐继续承担重要的外交使命,前往喀尔喀诸部主持会盟,宣读禁令。同年,他还参与了对漕运系统的考察和改进工作,为保障漕运的安全和效率作出了贡献。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马齐处理了山西巡抚倭伦与布政使齐世武之间的争执,公正地解决了涉及地方官员的腐败问题,确保了地方行政的正常运作。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马齐的贡献得到了康熙帝的高度认可,被御书“永世翼戴”匾额以示褒奖。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认可,也是对他为清朝做出的贡献的肯定。
四、遭受挫折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对于富察·马齐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这一年,康熙帝第一次废黜了皇太子胤礽,但在废黜之后不久,康熙帝又对自己的决定产生了悔意,想要重新立胤礽为太子。然而,由于皇帝的权威不容许轻易改变决定,康熙帝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如何恢复胤礽的地位而不失颜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康熙帝决定采取一种间接的方式,他希望通过朝臣们的推举来达到复立胤礽的目的。为此,康熙帝在十一月召集全体朝臣进行推举,但他特别下旨不让马齐参与这次推举活动。这可能是出于对马齐个人能力的信任,或者是考虑到马齐在朝中的影响力,希望避免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然而,马齐并没有遵守康熙帝的特别指令,而是与国舅佟国维一起暗中倡导朝臣们推举皇八子胤禩为太子。他们得到了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鄂伦岱等人的支持,最终导致全体朝臣一致推举胤禩为太子,这与康熙帝的初衷背道而驰。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初,马齐等人的行为被康熙帝得知后,遭到了严厉的斥责。马齐被革去了大学士的职位,并被交给胤禩“严行管束”。此外,马齐的三弟马武、四弟李荣保以及他的族人都受到了牵连,被卷入了这场政治风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