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冯官屯突围
1855年初,太平天国将领李开芳在经历了多次战斗后,最终带领残部撤退到了山东茌平县的冯官屯。此时,清廷派出了以僧格林沁为首的军队紧追不舍,意图彻底消灭这支太平军。僧格林沁不仅带来了骑兵部队,还有大量步兵,迅速将冯官屯团团围住,并在四周筑起了炮台,对村内进行了持续的轰击,导致大部分房屋被摧毁。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李开芳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勇气。他指挥士兵们在村内挖掘了一条条复杂的地道系统,这些地道不仅能够相互连通,还设有多个藏身之处,以便于躲避敌人的炮火攻击。此外,在这些地道之外,太平军还巧妙地挖设了观察孔,使得战士们可以在地下监视清军动向,一旦敌人靠近至有效射程范围内,便能从孔中射击,给予对方致命打击。这种方法有效地减少了己方伤亡,同时也给清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尽管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但随着包围圈日益收紧,加上长时间缺乏补给,太平军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危急。为了打破僵局,李开芳决定尝试通过挖掘地道来实施突围计划。经过周密准备之后,3月8日夜(农历2月28日),太平军首先进行了佯攻,故意制造出一种试图从西南方向突围的假象。当清军放松警惕之际,次夜他们便利用之前秘密挖掘好的地道成功引爆了炮台前的地雷,炸开了一个缺口。趁着混乱,太平军迅速冲出,与守卫在外的清军展开了激战,一度取得了局部优势。然而好景不长,僧格林沁很快调动援军赶到现场,重新封锁住了突破口,迫使太平军不得不退回原位。
这次行动虽然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目的,却也充分展示了太平军顽强拼搏的精神面貌。事后,远在北京的咸丰皇帝得知前线失利的消息后极为不满,甚至亲自下旨责备僧格林沁等人作战不利。对于拥有数万兵力却无法彻底解决仅有数百名太平军的问题感到十分焦虑不安。
随着时间推移,僧格林沁调整策略,决定采用水攻方式对付冯官屯内的太平军。他利用附近运河引水灌入村庄,企图以此逼迫对手投降。果然,随着河水不断涌入,原本干燥的土地逐渐变成一片汪洋,严重阻碍了太平军继续进行地道作业的能力。即便如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开芳及其部下仍然没有放弃抵抗,他们多次尝试夜间突围,尽管每次均因力量悬殊而失败
五、诈降失败
1855年4月,太平天国将领李开芳及其部下在山东茌平县冯官屯被清军围困多日,情况日益危急。面对僧格林沁所部的严密包围和持续攻击,李开芳意识到仅凭武力突围已无可能。此时,他收到了僧格林沁的一封信,信中声称对他的才干十分赏识,并邀请他投降以求得宽大处理。尽管心中充满疑虑,但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李开芳决定尝试采取诈降策略,希望借此机会寻找突破口。
4月21日(农历四月十三日),李开芳首先派遣了心腹先锋黄近文带领一百四十多名士兵混入难民队伍中出城“投降”。这一举动似乎让僧格林沁放松了警惕,他命令将这些“投降”的太平军用小船渡过重濠。见此情景,李开芳认为敌人已经上当,遂于三天后的清晨——即4月24日(农历十六日)——写下了一封正式的诈降书给僧格林沁。当时正值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之际,视线极为模糊,这为实施计划提供了天然掩护。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表象。实际上,经验丰富的僧格林沁早已看穿了李开芳的真实意图。为了彻底粉碎对方的企图,他提前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首先秘密处决了之前诈降的所有太平军士兵,包括黄近文等人,断绝了内外呼应的可能性;其次,在准备接受李开芳等人的“投降”时,暗中调集了大量马步兵形成左右翼包围圈,只待时机成熟便一网打尽。
当天上午,当全副武装的李开芳率领剩余部属乘坐小船接近濠边准备缴械之际,却发现自己已落入陷阱之中。随着一声令下,埋伏已久的清军迅速合围过来,将毫无防备的太平军全部俘获。至此,李开芳精心策划的突围行动彻底失败。
被捕后,李开芳与几位重要将领如黄懿端、谢金生、李天佑、谭有桂、韦名傅以及曹得相一同被押往北京受审。而其余一百多名为自由而战至最后一刻的战士则在冯官屯内遭到了残忍杀害。途中,李开芳表现出了非凡的气节,拒绝进食以示抗议,即使押解官员多次劝说也未能改变其心意。
六、英勇就义
1855年5月5日(农历四月二十七日),太平天国的着名将领李开芳及其部下黄懿端、谢金生、李天佑、谭有桂、韦名傅和曹得相在北京英勇就义。这一事件不仅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在行刑当天,当清军士兵试图捆绑黄懿端时,这位勇猛的战士展现出了惊人的反抗精神。他用尽全身力气踢死了两名士兵,并踢伤了另外两人,令现场一片混乱。尽管最终还是被制服,但黄懿端的行为极大地震撼了围观的人群。到达刑场后,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黄懿端高声疾呼:“自出天京以来,我们所向无敌,清妖不堪一击,灭亡就在眼前!”这番豪言壮语不仅表达了他对太平天国事业的坚定信念,也激励着后来者继续为理想而奋斗。
随后,轮到了李开芳等人接受极刑。按照清朝法律,他们被判处寸磔酷刑,即凌迟处死。这是一种极其残忍的死刑方式,旨在通过长时间的折磨来达到威慑效果。然而,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李开芳还是黄懿端等人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与不屈的精神。他们昂首挺胸,怒目圆睁,毫不畏惧地面对死亡,这种英雄气概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些勇士也没有表现出丝毫软弱,而是以一种蔑视敌人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彰显了真正的英雄本色。
李开芳等人的牺牲并没有随着他们的离去而被遗忘。相反,它激发了更多人为争取自由和平等而不懈努力。特别是对于太平天国而言,李开芳的事迹成为了鼓舞士气的重要力量来源之一。直到癸开十三年(1863年),虽然此时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阶段,但为了表彰李开芳对革命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天王洪秀全特别追封其为“请王”(殿前春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请王合千岁),并允许其子李永保继承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