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服正衣洁(2 / 2)

江山,美人 难追 1152 字 16天前

一些古代士大夫在长袍下摆处会系上铜环或玉环,使袍子抬离地面。这同样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这种小配件在考古发掘中时有发现。

细心的古人还会在衣服下摆处加厚缝边或镶嵌金属片,增加磨损抗性。

这表明,尽管长裙拖地对于多数人来说不太方便,但古人通过巧妙的设计,使之成为可能。

在古代,不同场合需穿不同服饰,这主要是出于礼仪的需要。

如在朝廷跟帝王会面时,大臣需要穿着朝服或吉服。这代表了臣子对君主的尊重。在婚丧嫁娶等场合,人们也要按照礼制穿着礼服,以示庄重。。

在古代,官场上流传着“朝服朝,旄服旄”的说法,意思是要以衣着来彰显身份。这体现了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

所以,在古代就有“其人必洁,其服必正”的说法。古人外出工作时会穿便服,回家后再换正装。一些富人则会因应不同场合准备多套服饰。

这种文化习惯使得古人的衣着选择更加严谨,即使长裙拖地,也要按照规定穿着。

在古代封建社会,服饰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地位。长衣就被视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据文献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长袍已经成为权贵阶级的专属服饰。朝廷规定官员的袍服长度与官职和贵贱有关。

像皇亲国戚等顶级贵族会穿12尺长的曲裾,而一般老官的服饰长度则在9尺左右。身份越高,衣裳长度也相应增加。一些文人学士也喜欢穿长衣,以显示自己高雅的气质。他们认为长裙能“领风骚”、显示风度翩翩。

“这其实是一种社会心理作用。长衣让穿着者在视觉上更加挺拔威严,自然也就更有‘面子’。”。在古代,服饰代表荣誉。所以皇帝会赐服装给有功之臣,长衣就意味着受到嘉奖。这加强了人们对长衣的喜好。

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衣着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即使长衣不太实用,人们也争相追捧。

影响古人穿着选择的还有当时的审美意识。他们更偏爱长长的衣裳。唐代文人沈佺期在《铚落赋》中写道:“袅娜弱惊春色嫩,飘飖轻送秋声残”。“袅娜”描绘了人们对长裾飘逸之美的向往。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诗人笔下的佳人多穿长裙。长裙配以婀娜多姿的仪态,被认为是女性之美的象征。这也影响了古人的审美取向。

当然,从功能性来说,长衣不太方便行动。但基于对长衣的审美偏爱,古人仍然选择长衣作为主流服饰款式之一。这也是长衣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代长衣之所以盛行,并不像现代人想象的那么单纯。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环境条件、社会结构、审美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古代,普通百姓更看重衣食需求,不在意服饰是否洁净。而上层阶级有充足资源保养服装。环境恶劣也使维护衣物整洁更加困难。

此外,古人注重衣着礼仪,相信长衣能彰显地位。他们也受到推崇长裙的审美观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长衣在古代的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