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慢慢相处的过程中,也能摸清楚梁安若的习惯,就比如说夫人一向看重实用的东西,一些不实用的或者清谈之说,还是趁早闭嘴的好。</P>
夫人就是对最底层的百姓是格外的关注,要求也不高,第一是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其次是慢慢的改善他们生活问题,也就是说前者保证这一些老百姓有饭吃,有活干,有衣穿,有房住。往后让他们生活的更好一些,这事情基本上就办的差不多了。</P>
照这个标准,梁安若非常简单的粗暴,先将一部分办事的人分成两部分,分别去管理。比如说是管百姓生存这一方面的,有经验的人会给后来的同僚们传授一下经验,实在想不清楚的话,就直接照着夫人原先说的“六有”政策走,你细想想你干的这个事情,符不符合不符合的不做符合的就做。看起来难度系数不大,只是细碎了些。</P>
至于改善生活那部分,教育和医疗则是重中之重,从涿州城新来的这一部分人,很多都盯上了教育。毕竟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接受的知识都从他们手上经过,只是他们来到幽州上任第一天的时候,看到桌子上摆的那几册书发出了大大的疑问。</P>
看着这几人面色带疑惑,带他们来的人跟李重阳的妹妹李千秋交接完了之后,她便上前说,“你们刚来这几日不妨先来学一学这几个课本里面的东西。”里面包含了便于启蒙的书籍,三百千也在其中。现在,宋朝那边已经有了百家姓,只不过景庄跟梁安若根据后世的百家姓重新补录上了其他的姓氏,而三字经是南宋时期的书籍,他们两个虽然把它给照搬过来,但也备注了原书的作者。千字文则是南北朝时期的书籍。</P>
一名学子翻看着这书籍,小声问道,“这《百家姓》是宋朝那边的,大王也没改改里面的内容吗?”毕竟这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李千秋则笑着说,“也不能说没改,就是在后面又补录了其他的姓氏,至于前面的这一句,大王和夫人都说了,读着顺口为最主要的事情。”</P>
当然,景庄的原话则是:他老赵家编书,当然是要把自己的姓氏排在前面,就跟唐朝时候重修《氏族制》一样,不是修了书就能保证自家王朝千秋万代。把百家姓拿过来,只是单纯的因为它有用而已。</P>
没错,幽州很多事情的评判标准都是看实不实用,好用就用,不好用就扔。</P>
李千秋把他们带入了一个大一点的屋子,他们静静看着今天发下来的书籍,有不会的,或者是有疑问的,稍后会有专门的老师过来讲解。到时候就可以在这些人里面再看看,有没有适合教书的。</P>
这几人静悄悄的翻书,但心里的疑问是越来越大,除了启蒙书籍,里面有三百千之外,还有一些关于算术的加减乘除,其中将大家习惯的算筹换成了另外一种符号,上面写着是阿拉伯数字,都是由洋人传过来的。(公认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是在13世纪,但这个数字是古印度人发明的,一些资料上显示,由于佛教的传入,魏晋时期应该也有关于这种符号的出现。这里大家不要过度的纠结。)</P>
充分的展示了,什么叫在幽州一切以实用为主,几个年轻人用上面的阿拉伯数字和符号计算了一番,的确要比他们用算筹来的方便简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