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印刷术(2 / 2)

二人激动不已。</P>

历史上雕版印刷出现在唐朝,活字印刷出现在宋朝。</P>

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晋朝开始,造纸术不断完善,造纸成本不断下降,纸张已经彻底代替竹简,这样一来,印刷术的出现也就很正常了。</P>

对于刘恢来说,这其实不算什么,因为他在梦中学习生活了三十年,这三十年是知识爆炸,人类文明腾飞的时代。</P>

“殿下,这是何人想出来的?”郑玄激动的拉着刘恢的手问道。</P>

“老师想请他吃饭?”</P>

“莫说吃饭,老夫拜他为师也未尝不可。”</P>

“他可不敢接受。”刘恢是笑非笑的说道</P>

“殿下,你就告诉康成,看把他急的。”蔡邕看着激动的郑玄说道,其实他自己内心也是一样。</P>

“不瞒二位老师,这是我和马钧共同发明的,我说了一下想法,马钧动手做的”。</P>

听完刘恢的话,二人一阵沉默。</P>

他们并非不信,而是恰恰相反,他们肯定相信,因为刘恢说的是完全能实现的。</P>

二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P>

只见二人站了起来,对着刘恢鞠躬。</P>

刘恢吓了一跳,赶紧扶起二人,“二位老师是陷学生于不孝之中。”</P>

“殿下是我二人学生不假,我们是代表天下读书人感谢殿下”。蔡邕解释道</P>

“如此,就更不能这样做”。</P>

“为何?”</P>

“学生不仅是二位先生的学生,更是大汉的皇长子。</P>

先生所食所穿所住,皆是天下百姓所供。</P>

这难道不是学生该做的吗?”</P>

二人没想到刘恢的境界如此之高,二人眼神中除了惊讶,还有赞赏。</P>

历代人都在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可是谁能做到呢?现实中刚好相反。</P>

蔡邕即将年满50,郑玄已经超过50,两人在人均22岁的东汉已经是高龄,两人都经历几个朝代,对大汉的感情自然很深。</P>

看到日益衰退的大汉,二人说不出的心痛和难过,不过,现在二人从刘恢身上看到了恢复汉室荣光的希望。</P>

刘恢接着说道,“今天找二位老师主要问题还未说呢?”</P>

听到刘恢的话,二人也笑了笑,一兴奋差点忘了正事。</P>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大汉的语言有无数种。</P>

洛阳人到了扬州,估计说的话大部分人听不懂,这种例子不胜枚举。</P>

既然如此,为何不统一语言呢?我们现在只是表面上文字统一了。”</P>

听完刘恢的话,二人也在思考,这些问题作为读书人的他们也想过,只是太难了,以至于没有讨论下去的必要。</P>

然而现在不一样了,如果真如刘恢所说,纸张成本大降,加上可以印刷书籍,标点符号断句,那么读书成本(难度)会降低,通过不断教育,统一语言也是有可能的。</P>

“不瞒殿下,这样的想法老夫曾经和伯喈、幼安、子干等人讨论过。</P>

碍于读书耗费太大,加之竹简弊端,后来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