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终究是难以阻挡历史的洪流的。</P>
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P>
人民中有能力,有担当的那部分,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成为了引领者。</P>
外戚与宦官两股势力的明争暗斗贯穿了大半个东汉,终于在曹操手里化为乌有。而其代价,则是东汉王朝只剩下了一副躯壳,化作一副傀儡。</P>
汉献帝刘协,作为这个躯壳最后的傀儡,居然在这军阀混战的三十一年来还活的好好的,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P>
刘协是一点也不感谢曹操的,每次见到这个不到七尺的矮子就有一种汗流浃背的感觉。自己身边没有一个大臣可以信赖,啊不,甚至宦官都不一定了。</P>
早年,借助董承为首的外戚团体和林立四方的诸侯军阀,还能稍微制衡制衡,至少他曹操不敢乱来。后来,董承能力不足,一封衣带诏送走了一群忠臣的性命,还断送了爱妃董贵人和其腹中遗子。</P>
自此,曹操专权是一发不可收拾。</P>
哦,还有皇叔刘备。皇叔是有能力的,但终归是势单力薄,让曹操撵的到处跑。现在远在益州,也不可能指望的上了。</P>
再后来,曹操对自己身边人真是想杀谁杀谁。就连自己的皇后,伏氏,都难逃厄运。</P>
呵呵,甚至是连身边女人,都得换掉。</P>
唉。</P>
曹丕继魏王位传到海内皆知,接下来的事儿,独孤彻自然是还记着的。但他选择了静观其变。</P>
独孤彻自有其考虑:有些事情能说,有些事情不能说。自己当然可以有理有据的“分析”出曹丕即将篡位,毕竟射箭画靶,没啥难度。但说完了之后呢?刘备起倾国之兵北伐?且不说现在还有没有能力再打,就算打了,成功率也几乎为零。这样一来,只能断了季汉的未来;无动于衷?不知而不动是一回事,知之而不动就是另一回事了。</P>
总之,这个“先知”不能当。</P>
改朝换代对朝堂公卿,文武诸臣的诱惑是巨大的,毕竟从龙之功可不是说着玩的。</P>
其实早在曹操还活着时,就被不止一次劝他代汉自立。曹操只是回应:“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也。”百官多次劝说无效,也只能作罢。</P>
然而曹丕可没有那么大定力,九五之尊的诱惑实在让他无法抵御。这么一来,文武百官的诉求和曹丕对权利的欲望两相碰撞,干柴烈火之下,自然轻松擦出明火。</P>
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迎来了他帝王生涯的最后时刻。</P>
朝中百官,以华歆王朗为首,联合向献帝施压。</P>
华歆道:“禀陛下,群臣会议,汉祚将终,魏望正兴,望陛下效法尧舜,将山川社稷禅让魏王。上合天意,下合民心,陛下亦可安享晚年,今特来奏请。”</P>
刘协看着底下这帮乱臣贼子,有点想笑,因为他已经气习惯了。</P>
之前曹丕继魏王位时,百官是群什么货色就已经明了。如今的情况刘协早能想到。说实话,担惊受怕了三十一年,也不想在这个漩涡中心当傀儡了。</P>
但就这么放弃吗?四百年的祖宗基业,这么轻易毁到自己手上,九泉之下如何见那列祖列宗呢?</P>
刘协还是做了最后的挣扎,谓百官道:“满堂公卿皆是此意?”</P>
堂下静悄悄一片,无人发话。</P>
刘协面无表情道:“卿等多有世食汉禄者,如此行径,其心安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