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梁康语气森然,毫不介意的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只是话落,宫廷里众人瞬间觉得四周的空气森冷。
仅仅四个字,却是爆发出惊天动地的杀气。
宫廷之内,人人闻之色变,唯有高坐在案台上的皇帝虞衡神色淡然。
大虞王朝对苍北国拒不纳贡已经隐隐有了火气,苍北国要不是有他们大虞的庇护,能有这近百年的安稳。
可是毕国道说反就反,这让大虞王朝君臣皆怒,此刻又有利可图,兵临苍北,就变得十分有必要。
虞衡正襟危坐,看着眼前杀气腾腾的老将,沉吟片刻后道:
“项将军何必杀气腾腾,这苍北国又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之事,又何必殃及池鱼呢?”
“算了,算了,就先杀个皇帝以示效尤吧!毕国道也算是人杰,杀的时候给他留个体面。”
这一刻仿佛大虞已经胜券在握。
倒是一旁的太师乔伊躬身道:“陛下,那大梁和大夏那边……”
他有些犹豫道。
“是否需要派使臣出使两国。”
其实大虞王朝最最忌惮的还是相邻的这两个王朝,大梁和大夏。
这三个王朝分属三州,呈三足鼎立的局势。
大虞想要攻打苍北国,还得试探这两个王朝的态度。
不过虞衡却是笑了笑:“不必管这两个王朝。”
“可是……”
太师乔伊犹豫着还想说什么,却最终被皇帝打断了。
“朕知道乔太师顾虑,不过太师无需担忧,那大夏决计不可能来抢这块道碑,他一国已有两块传道碑,此刻再添一块,绝对是灾难。”
“诸国之所以不敢进攻大夏,夺取道碑,无非三个原因,一个是大夏国力强盛,那夏仲康虽不是明君,但也不是酒囊饭袋,他成功守下了大夏基业,大夏国力此刻虽非鼎盛,可实力却不可小觑。”
“至于第二个一个原因,只因兵发大夏,诸国难以上下一心,况且师出无名。”
“第三个原因则是那道衙司司长曹本末的确有壮士断腕的大气魄,此人对于天下格局有着远超常人的敏锐。”
“大夏立碑之初,准备颁发律法,封锁国门。然而此人上位第一件事,便将封锁国门的律法草案废除,这敏锐的嗅觉和果断为大夏避过了一场无形的劫难。”
虞衡说起那个叫曹本末的官员,似乎十分感慨,更有一股求贤若渴的神情。
“要是此人是我大虞之臣,该有多好。”
太师乔伊则是有些庆幸的说道:“那大夏能臣贤将不少,先有那杨家杨君宝,在那先皇时代叱咤风云,如今又有曹本末,这两人的确都是一朝难出一个的谋臣。”
“不过很可惜,大夏王朝明君难出,不管是大夏第四十代的老皇帝,还是如今在位的夏仲康,都只是中人之资,不比陛下圣明远矣。”
虞衡不置可否的轻轻一笑。
这的确值得庆幸,那大夏若是再出一个明君,在加上那足智多谋的曹本末,虞衡不自觉打了一个冷颤。
这曹本末的潜能在虞衡看来,并没有完全被开发出来。
光是那以武制武的十三道计策,就已经被天下诸国争相效仿,何况他还开设道衙司,如今更是准备着手开设道院。
这些高屋建瓴的诸般动作,哪一个不是他们效仿的对象。
如今天下形成了一个怪相,凡是大夏准备要做的事,他们只要跟着做就行了。
这一准没错。
就仿佛曹本末的每一步棋都暗合时代的潮流,或者说那人在引领一个时代。
乔伊太师知道,眼前这位皇帝对于曹本末有多高的评价,尤其是开设道院这一招,堪称经典。
虞衡身在局势之外,旁观者清,他很清楚当时的大夏因为老皇帝的犹豫造成了多大的不可逆转的颓势。
在他看来,大夏这个拥有不朽之称的王朝可能会因那老皇帝的那一次犹豫而瓦解。
在他看来大夏王朝的结局应该会成为一个宗门林立,相互割据的局面。
可是那曹本末出手了,手段相当高明。
开设道院!
这釜底抽薪的一幕看得初看密报的虞衡头皮发麻。
虞衡曾在乔伊太师面前多次称赞这是神来之笔。
皇帝虞衡很少跨入,可是乔伊记得那一天,虞衡对曹本末赞不绝口。
因为大夏危机,定会在此计策下消弭。
只是每一次盛赞之后,他便会无比失落,这样的人为何不是他大虞的臣子。
他有时会对臣子开玩笑的说:“若是大夏国君愿意,朕愿以江山万里,换这一个能臣。”
可惜这也只是他的一番自我臆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