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袁公定然否极泰来
对于在博望和叶县之间修运河这事儿,后续执行阶段当然还有无数的困难,无论是技术论证还是工程实践,麻烦都少不了。
但李素不会吧这些东西写在奏章里,因为在问皇帝要资源要决心的时候,就是该快刀斩乱麻。
先干起来,再按实际工程量要求加钱,预算五个亿的工程最后造着造着追加预算到二三十亿都是正常的。
事实上,哪怕刘备没批准这个奏折之前,李素利用他总督荆州的权力,已经让高顺干这活儿稍微干了几个月了——
今年刘备阵营不是扩军了八万人么,四万是南阳和巴郡的新兵,还有四万是袁绍和孙策的降卒。因为高顺长于练兵,八万新军的训练都是放在南阳地区,吃的是荆州的军粮。
几万人也不可能天天操练格斗技能和骑马射箭这些战场专业能力,也要训练吃苦耐劳和令行禁止、军纪操行。
所以,除去李素打周瑜时从高顺那儿抽调走的援军,剩下还留在南阳的新军,就让高顺带着他们先施工起来。尤其是后续的整个冬季农闲时节,南阳驻军闲着都能参与进来。
只不过,一开始没拿到皇帝的授权,那两个月的准备施工阶段,李素没有正式打出“修运河”这个旗号,只是说要“改善从宛城前往叶县、昆阳的后勤运输条件,整治道路”。
然后实际上,就是先把适合开挖河道的选址给勘测出来,该平整挖土的先稍稍挖平、修一条土路出来。
反正挖掘掉的土方量也不浪费,未来进一步挖为运河时,沿着已经挖低的路基继续深挖就好了。
伏牛山和桐柏山之间方城垭口最低位置的地质条件也能先摸个底,便于后续准备分段挖井凿隧道埋黑火药炸山。
种种提前准备,不一而足。
当然,李素这种先斩后奏、隐瞒困难、上马再说的行事风格,也不能乱用。
它有个大前提:主持者得是李素这样的清官,知根知底。如果是别的官,那就得上严密的监察制度了,“编制预算/可行性论证/环评”一个不能少。
李素就是这么的宽于律己、严以待人。
谁让他是圣人呢,他自己的钱多到自家人永远也花不完(他也没想要很多儿孙),多出来的钱都能开地图编辑器了,给他权力也不会堕落。
……
刘备批准了李素的全部计划之后,一方面吩咐河北前线,按照李素和诸葛亮不谋而合的那个进兵方案,“佯攻壶关和邺城,实则吸引袁军火力后全取河南尹”。
另一方面,刘备花了几天时间,梳理了他要给李素的全部命令后,派出信使去武昌,让李素准备工作交接,然后抽时间回一趟长安。
算算日子,河北前线的关羽部队之前阶段的胜利是九月下旬初取得的。后来停顿了十天八天整顿后方、在新占领区慢慢建立统治。现在是十月初,很快可以投入新的军事行动。
佯攻壶关和邺城的活儿,不用半个月,十月半之前绝对会收回来。而彻底光复河南尹地区,差不多也就前后脚的时间,最多额外拖几天,所以十月下旬绝对可以搞定。
刘备给李素回信的使者,大约十月初五之前也能派出,十月初十就能到武昌。李素再花点时间交接东南线的工作,把扬州那边的事务扫尾交代一下,十月下旬之前肯定能动身回一趟长安。
不过李素毕竟不可能跟那些专门的加急信使一样狂奔,他得坐车船慢慢走,还带着家眷呢,陆路日行一百多里就是极限了,只能走到专业信使三分之一的行军速度。
水路坐船倒是快点,反正只是船夫累,李素可以睡大觉周夜行船。
长安到武昌一千六百多里路(直线距离才一千二百里,但不能走直线),水路占三分之二,李素差不多要十到十二天回到长安。到时候应该就是十一月初了。
刘备肯定有很多大事要跟李素商量,也不可能觐见刚三五天就放他走。所以留他住上半个多月交代各种事情都是难免的。
所以到时候雒阳周边肯定是已经彻底光复了,逃散的残敌和战后的治安漏洞也差不多扫清了,正好让李素这个司隶校尉上任。
争取十二月初之前正式上任,以司隶校尉的监察职权,花上两三个月时间清扫整顿,来年过完年后正好挪到司隶总督的位置上。
节奏很完美。
……
正因为刘备和诸葛亮的计划节奏完美,所以后续操作阶段倒是没什么好多赘述的——因为执行的时候,压根没遇到什么足以让他们措手不及的大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