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明之亡,非崇祯,实亡于神宗!(2 / 2)

“正德六年。”

“杨虎、刘六起义,聚众至数十万,多地转战。”

“正德七年。”

“再败京兵,随转战湖广,至年底无疾而终。”

“虽然数次起义皆以失败告终。”

“但”

“留下的隐疾,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明。”

“万历十六年。”

“刘汝国领导上万农民起义”

“天启二年。”

“多地均有大规模的暴动。”

“天启七年。”

“澄县饥民暴动,由此拉开了有李自成参加和领导并于17年后推翻了明王朝的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崇祯十年。”

“《敬陈安内第一要务疏》书中提及”

“逃溃转多,饥馑荐臻,胁从弥众,星星之火,至今十九年。”

“分之一股,各称十数万;合之股股,不啻百余万。而黄河以南,大江以北,东连庐、凤,西尽汉、延,幅员数千里之间,一任往来飘忽,生灵百亿万之命尽遭屠戮伤残”

“可见”

“大明晚期,已被推到风口浪尖之上。”

“非崇祯不答应。”

“实则”

“不能啊!”

听林夏列举了明朝数次暴动起义。

吴教授也是陷入了沉思。

在此之前。

吴教授虽对大明历史了解甚深,但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承上启下的看待过诸多事件之中的联系。

而也正是因此。

便造就了吴教授在学术方面“故步自封”的结症之一。

看吴教授已经受到了些许启发。

林夏并没有停下话头。

而是接着就“崇祯昏庸无能”一事细说了起来。

“天启七年。”

“信王朱由检即皇帝位,年号崇祯。”

“即位之初。”

“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平反冤狱。”

“在位期间,朝廷党争不休,民间灾害不断,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关外后金政权趁势崛起,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结合种种”

“崇祯皇帝,怎能不深思熟虑?!”

面对林夏这个问题。

吴教授顿时沉默了。

是啊!

崇祯即位之后。

大明皇权的衰微几乎已成板上钉钉的格局。

若是将吴教授放在那般“内忧外患”的凶险境地之下。

恐怕

面对孙传庭的提议,吴教授也得优柔寡断上一些时日吧?

可惜

事实上并不存在这种如果。

如此来看。

似乎“崇祯”皇帝面对摇摇欲坠的大明帝国,同样有着身不由己的难处所在。

作为三大因素中最为关键的一点。

若是“崇祯亡国”的观点不成立,那岂不是意味着之前说出的“天灾”“人祸”皆为外因?!

这下

吴教授又一次迷茫了!

“那”

“不知先生所见如何?!”

仿佛早就料到了吴教授会这么问一般,林夏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道。

“明之亡,非崇祯,实亡于神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