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三年八月,蔡嘉树唆使如皋县民童志璘向江苏学政刘墉告发,遂成文字狱案,此案牵连较广,株连甚多,成为着名的《一柱楼诗》案 。</P>
乾隆嘉奖刘墉,“徐述夔所作逆词,若非刘墉据实陈奏,几至漏网。”</P>
升任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乾隆四十五年春任湖南巡抚。</P>
……</P>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着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P>
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P>
他对黄庭坚书法深有研究,刘墉行书《评黄山谷经伏波神祠诗轴》云:黄文节公书刘宾客(禹锡)《伏波神祠》诗,雄伟绝伦,真得折钗屋漏之妙。</P>
公尝自言黄龙山中,忽悟草书三昧,又云自喜中年字书稍进,此书後云持到淮南示, 故旧何如。此真迹现在亦不免坡公所识。</P>
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P>
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其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P>
刘墉还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P>
……</P>
刘墉嗜好藏书,家中藏书既广且博,除经史子集四部之外,对于佛、道、类书、碑帖、字画、戏曲、小说、弹词、曲谱、平话之类无不收藏,此外收藏奇石、砚台、毛笔、古琴等也均称名一时。</P>
……</P>
《清史稿》:“墉工书,有名于时。”</P>
《湖南通志》:政简刑清,吏民畏服。</P>
《清史列传》在刘墉传中评价他的湖南巡抚政绩时说“在任年余,盘查仓库,勘修城垣,革除坐省家人陋习,抚恤武冈等州县灾民,至筹办仓谷,开采铜硝,俱察例奏请,奉旨允行”。</P>
《诸城县志》:砥砺风节,正身率属,自为学政知府时,即谢绝馈贿,一介不取,遇事敢为,无所顾忌,所至官吏望风畏之。</P>
……</P>
清朝徐珂称赞刘墉书法: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P>
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P>
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P>
其少年时为赵体,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中年以后笔力雄健,局势堂皇;迨入台阁,则绚烂归于平淡,而臻炉火纯青之境矣。</P>
世之论书法者,辄谓其肉多骨少,不知其书法之佳妙,正在精华蕴蓄,劲气内敛,殆如浑然太极,包罗万有,人莫测其高深耳。</P>
张维屏:刘文清书,初从赵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宠拢,超然独出。(《松轩随笔》)</P>
袁枚:初闻(刘墉)领丹阳,官吏齐短脰。光风吹一年,欢风极老幼。先声将人夺,苦志将人救。抗上耸强肩,覆下纡缓袖。(《送刘石庵观察之江右》)</P>
萧一山:“以刘石庵墉、王惺园杰之纯谨,洪亮吉则讥为当场鲍老指刘,刚愎自用指王,余可知矣。嘉庆初年,刘以名相之子,继正揆席,王以先朝殊眷,恩宠有加,足与二人鼎立者,朱珪而已。”</P>
……</P>
“罗锅”传说</P>
刘墉与纪昀、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传其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在民间有着“刘罗锅”的称呼。</P>
然而历史上的刘墉是否真是个罗锅,又是否曾中状元,并无确凿史据可考。</P>
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乾隆皇帝面前,刘墉卷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与状元失之交臂。</P>
此后民间有传言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P>
也有史料指出,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而成为“刘罗锅”说法的出处。</P>
不过刘墉当时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有些驼背弯腰本在情理之中,并不能成为刘墉是“罗锅”的证据</P>
……</P>
驴市胡同</P>
刘墉的故居在驴市胡同(今礼士胡同)西头129号,现已部分成为私人住房。</P>
其街南墙上曾有一横石,上刻“刘石庵先生故居”,石庵是刘墉的号,但这块横石现已不存。</P>
据清朝末年震钧所着《天咫偶闻》记述:“刘文清公故地在驴市胡同西头,南北皆是。”</P>
即刘家府邸位于礼士胡同西边最头处,占地面积比较大,南北院落均是。</P>
而根据清朝礼亲王昭梿所着《啸亭杂录》记述,清朝原规定内城为八旗辖区,汉官住在外城,但皇帝会特批一些受宠信的官员在内城居住,并赏赐宅院,称为“赐第”。</P>
刘统勋、刘墉父子的住宅就是典型“赐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