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唐人的税(2 / 2)

台南这边没有停止过粮食采购不说,城内粮仓也一直在扩建,据说粮食储备始终保持在所有台南人食用三年以上,并且是经常性的会被各部门轮番抽查,有时候还会邀请台南人跟着一起去检查。

这种粮食储备规模加上唐人刻意打压粮食价格,使得台南粮食的价格远比市场价还低,生活在台南的人根本不需要为粮食的问题而困扰。

粮食方面的投入就是税收的体现,唐人有粮食加工技术,磨坊的效率也比这个时代要高出很多,这就使得白面、食用油、糖之类的东西可以赚回这笔投入。

此外用粮食养殖家禽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各大酒楼和菜市场始终都能买到家禽,搭配唐人搞出来的各种海鲜烹饪方法,菌类种植技术,农业部那边其实早就实现了创收,甚至一直都是各部门中小金库藏的最深的一家。

农业投入看起来回报周期很长,实际上蔬菜和粮食采购都能在短期看到效果,海鲜捕捞产业也没有停止过,补充食物来源的同时也增加了品类,这就分流了人们在食物方面的开销,赚钱的同时也减少了粮食消耗,同时也可以拿出更多资金打压粮价,形成良性循环。

公开账目肯定能做到收支平衡,这一点无论是穿越者中的会计还是当前这个时代的账房,大家都有本事做到这一点,所以一个比较好看又十分合理的收支关系进一步促成了台南这边的人更愿意交税。

商人也不会感觉自己交税就真的吃了亏,或许他们拿钱交税的那一刻会感到肉疼,但是相对稳定繁荣的环境减少了他们的额外成本,本身就会让他们迅速赚回更多。

其次就是唐人设立了纳税大户排行榜,给一些经营好的商户提供名声,甚至对于前几名的纳税大户给予税收部分减免等优惠,这玩意不敢说让所有商人都心甘情愿的去交税,最起码很多享受福利的人在盘算自己的营收之后就不会拒绝交税。

此外像杨禹当中介卖名额这种事也会给那些纳税大户开后门,纳税大户可以额外获得更多入学名额,也可以在一些管委会主持的项目上获得优先投资权,甚至警察都会优先保护纳税大户,完完全全就是资本那一套,拿捏住了几个大商人就可以抵得过成百上千的普通人的税。

这些在21世纪很基础的东西,拿到1620年就变得格外特别。许多欧洲商人和大明商人都在研究这个体系,一些大明士绅和学子甚至比唐人的税务部门还积极,他们自发组成了税收研究团队,主动去调查唐人的税收情况,然后写成大明格式的八股文送回大明去给朝廷当做参考。

这其中自然有很多商人和学子是希望大明能够效仿,也有不少人是为了把这套体系研究明白好当做进身之资,别管目的是什么,至少他们的这种行为还真就帮税务部门做了不少事。

穿越者们可不担心这套体系会被这个时代的其他国家学过去,因为从一开始基本盘就不一样,真要说有希望能够效仿并复制这套的国家,还真就是欧洲威尼斯那一类本身就是依靠贸易起家的地方还有可能。

其他像大明这类农业国家根本就凑不出启动资金来,皇帝和大臣们也不可能咬牙拿全国的税收去扶持几个县来做试点,别说没那个魄力了,内部矛盾就能把这些钱全都漂没了,根本就玩不转。

这种工业革命之后逐渐成型的体系需要海量资金支持,也需要大力发展贸易和工商业来维持税收水平,就是穿越者们自己来玩这套体系其实也不那么顺利,银行里有很多说不清楚的烂账至今还没有解决呢!

吴光琮等人因为要在这边生活,自家的家人也都被接了过来,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有逃税的想法。

为了那点交易税承担丢工作甚至全家被罚的风险,根本就不划算。更何况这里的环境相对更加稳定公平,真拿着一千两白银逃回大明,能不能过上好日子不敢说,全家被人灭门倒是个大概率事件。

一成中间商的开销让吴光琮这笔收入直接从900多元变成了800多,单笔交易额度超过百元,最高税收才百分之五,40多元真不值得跑路,毕竟剩下还有700多呢!

与孙有财第一桶金相比,吴光琮仅仅只是卖了个名额就赚了孙有财第一桶金的一倍以上,可是这两笔钱的价值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人家孙有财那是细水长流,搭上了关系至今还在稳定收入,而且纸币价格一直在涨,规模也在扩大,根本就不是吴光琮能比的。

这名额只有一次机会,卖了之后吴光琮也就没有了赚第二笔的机会,当然他也可以去找警队里一些没有家人的警员帮忙中介,只不过苏掌柜这种冤大头毕竟还是少数,唐人倒是乐于出售名额,但问题是唐人的孩子可不多。

人家花钱买名额进专班可不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当然,或许会有一部分人有这种想法。但是大多数人买这个名额其实还是为了自家孩子能和唐人的孩子成为同班同学,或许这关系会随着成长而冲淡,但只要有了这层关系,人家指缝里漏出一点好处都足够赚回这笔投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