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小皇帝的野望(2 / 2)

从大明的角度来说,大唐本身只是大明的一个开府国公,虽然有国中之国的现实情况存在,但从法理角度来说,也不过是另类版本的云南黔国公府而已。

如此说下来,那个所谓的东港总督理论上是和袁崇焕同级别的,双方在谈判时,理论上也该是大明官员出身的袁崇焕地位更高才对。

但问题是唐人的情况有点特殊,人家在周边藩属国和夷人那里的地位更高,实力得到了更多国家的认可,而在这件事上,大明又有求于大唐,所以真要是按照孙承宗的推断来看,还真就需要用一个更高级别的人来推动这件事,也算是大明暗中默许了唐人高人一等的可能。

别看天气皇帝年纪还小,但孙承宗是很清楚自己这个学生其实是属于‘务实派’的。

外面吵的再凶,这位小皇帝也不会因为身份地位就真的不去做事实,尽管孙承宗还不知道明年开始,这位小皇帝就会不顾自身名声,亲自出任紫禁城三大殿重建工作的一手包工头,硬生生靠着一手包工,减少转手的方式给大明节省下1500万两白银,而背负起了‘木匠皇帝’的恶名。

但此时小皇帝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趋势,至少大胆启用魏忠贤一个太监在京城内和朝中大佬们争权,甚至放任魏忠贤用一些不光彩的手段搞钱,由此也可以看出小皇帝更在意实际结果,而不是文官们吹嘘出的圣贤名声。

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了几下,天启皇帝眉头微皱的说道:“那个王化贞回京了吗?要是没有,直接让他以辽东总督的身份去宁远城和唐人谈判如何?”

孙承宗差点殿前失仪对着皇帝翻白眼了,心里有点腹诽,但也不敢真的表现出来,只能悻悻的回道:“陛下,王化贞丢失广宁之事朝中还未有定论,究竟如何论罪还需要兵部与三法司判定,此时让王总督参与谈判,若是事成,怕是会影响三法司定论。”

天启皇帝微微点头,嘴里下意识的嘟囔了一句:“还真是这么回事,差点就便宜了这个没用的废物。”

孙承宗只能装作什么也没听到,嘴角微微抽搐的说道:“陛下,此时朝中反对之声并不大,微臣看来选定宁远试点的可行性很高。而且后续我大明还需要依托宁锦构筑防线抵御建奴,自古以来前线补给都非常损耗财力、民力,若是宁远有额外收入,又能吸收更多物资和人口,就地组织防御便可以节省很多国力,把有限的钱财用在其他地方。”

天启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随即又皱眉说道:“徐光启呢?他不是和唐人接触挺多么,朕看让他去谈最合适,反正这事很多朝臣反对的不是很积累,债多了不愁。”

孙承宗微微颔首,对于皇帝想让徐光启出面这件事,他个人是十分看好的。

正如皇帝说的那样,徐光启是真的债多了不愁的那种状态。遍数整个朝堂,也就只有徐光启这么一个奇葩,他和西夷接触最多,又很推崇唐人那一套,说不上他是个改革者,但要说最为了解,又最能接受,也就只有他这么一位了。

没等孙承宗再开口,小皇帝随口又说了一句:“浙江学政洪承畴也不错,朕听说他最近去了台南好几次,对于唐人的研究小有心得,算他一个谈判副使吧!”

孙承宗微微一愣,他还着真就对洪承畴不是很了解,一时间倒是谈不上对此表示反对,只是心里觉得有些古怪,一个浙江学政没事去台南干什么?皇帝又何时开始关注起了一个小小学政,这里面总觉得有点不太对劲儿。

看着孙承宗不置可否的点头,小皇帝似乎是觉得有些无趣,有些悻悻的说道:“袁崇焕也当个副使,协助徐光启谈判。商税可以交给唐人来收,但徐光启三人必须要全程跟随学习,至少为期一年,朕要他们三个人把唐人收税的本事给朕学过来,学好了朕不吝加官进爵,学不好,那就让他们三个人自己去面对朝中诸公吧!”

孙承宗嘴角微微抽搐,心里又一次对自己这个学生有了新的认知。黑是肯定的,老朱家这根子确实就这样了,这还没有看到结果呢,责任就已经甩锅甩的如此纯熟,说是话孙承宗觉得老朱家‘刻薄寡恩’真是名副其实了。

待孙承宗离开御书房,天启皇帝御座后走出了魏忠贤,不等这老货开口给皇帝请安,小皇帝便直接开口说道:“那个洪承畴和唐人的联系如何了?”

魏忠贤立刻恭敬的回到:“回皇爷,洪家大半产业已经转移到了台南,锦衣卫探子回报,洪家联系上了唐人乔家和林家,正是那位东港总督的关系。”

小皇帝轻轻敲了敲御书案,嘴角微微翘起:“倒是有些本事,身在辽东,却能顾及台南,朕倒是对唐人的通讯之法越来越感兴趣了。”

瞥了一眼谨小慎微的魏忠贤,小皇帝又道:“不用安排人盯着宁远了,既然朝中诸公都要把宁远当试点,那里必然会充斥着各方人手,你再派人过去,反倒是会被那些人关注。看顾好徐光启的新军,朕不管你用什么办法,这支新军必须要掌控在朕的手里,让你的人保护好袁崇焕的家人,实在难办就把袁家人从广州接出来。”

魏忠贤正要回应皇帝,却没想到小皇帝又道:“石柱那边的情况也要盯紧了,调马祥麟去天津海防,给秦良玉送去一笔银钱,等她第二批白杆兵练出来,就让她带兵直接去宁远。”

魏忠贤终究是看着天启皇帝长大的,所以在这御书房里没有外人的情况下,他倒是也敢直接和皇帝对话。

“陛下,母在宁远,儿在天津,奴婢看不懂。”

小皇帝有些得意的笑道:“若是那些朝中大臣,怕是会正好相反,让秦良玉领兵在山海关或天津,让马祥麟去宁远前线,如此儿子有危险的时候母亲才会不顾一切的去救援,我大明的宁锦防线才更有保证,朕说的没错吧!”

魏忠贤微微点头:“是的陛下,奴婢也是这般以为的。”

小皇帝摆了摆手:“那马祥麟不过一介武夫而已,天津涉及海防、运河以及我大明京师北方粮食转运,各方利益盘踞,岂是他一介武夫能站住脚的地方。倒是那秦良玉随是女子,却能代子掌控石柱,甚至千里引兵远征,石柱仍能保证不乱,可见是个有手段的奇女子,朕反倒是看好秦良玉能在天津站稳脚跟。”

魏忠贤一脸崇拜的表情说道:“皇爷圣明。”

小皇帝不无得意的说道:“锦州有祖大寿,辽东祖家可不会轻易失去锦州,毕竟那里是祖家人的地盘。锦州有袁崇焕和唐人,朕这次把徐光启送过去,最起码宁远城就有了协作的可能,马祥麟又是个能打的,保宁远不失算是没有问题了。孙师坐镇山海关,天津有秦良玉随时能驰援京城,如此布置,无论是建奴也好,唐人也罢,休想对我大明京师构成威胁。”

有些得意的小皇帝站起身来在御书房里来回走了两圈又道:“宣大一线你安排人去查一查,不要急着动手,先给朕看看,好好看看宣大防线究竟是什么情况,可以从内帑带一笔银子过去,适当安抚好九边各处的将领,能补发就给将士们补发一些银钱度日,朕现在只要大明安稳,等商税试点建立起来,我大明财收稳定下来之后,朕在着手收拾朝中和九边那些蠹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