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血债累累(2 / 2)

故事继续――

男孩刚考上高中那年,他的哥哥需要盖房,村里给他哥哥划了一片宅基地,哥哥欢欢喜喜地购置了盖房所需的东西,请人看好了黄道吉日,动手盖起房来。

可盖房工程刚刚开始起步,村里一家势力较大的人家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也要在这块地方盖房。男孩的哥哥当然不让,两家为此打起了官司。

经多次找村委会干部调解,最终仍不了了之。

后来,对方见不能强占这块地方,为了不让男孩的哥哥盖成房子,硬是在这块地上挖了个大坑。

对当时发生的这些事,男孩无能为力,也不好说什么,但却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抹不掉的痕迹,用男孩的话来说,经历幼年时的种种遭遇,“我感到这个世界上很多事儿太不讲理了“。

“不讲道理,这是凶手被捕之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姜瀚文摇摇头,继续说道。

男孩的家离县城只有十五六公里远,但直到初中毕业他还没到县城去过,他所见到的全部世界就是周围灰褐色的村庄,他所经历的全部生活就是一天到晚为吃不饱肚子而发愁,他所留下的很多记忆都是暗淡的、没有任何色彩的灰色记忆。

高中时,男孩爱上了文学,这以后,他的语文成绩一直比较好,后来,虽然中途辍学,但他的写作还是有一定的基础。

凶手落网后,曾在狱中写过回忆录,第一部分的题目是《乡愁》,这部分主要是记录他幼年时对家乡留下的印象,一开头写道:“我们村子的西边,有一条弯弯的小河;小河上边,有一座桥,那座桥给我留下了屈辱的记忆……“

男孩小的时候不仅喜欢画画,而且还喜欢文学。

如果他生活在一个条件好一点的家庭,爸爸妈妈会为他萌发的绘画天赋欣喜不已,会为他刚刚显露的文学细胞而感到自豪,千方百计培养他,想方设法帮助他,为他提供成为画家或文学家的机遇和条件。

如果这样,也许今天的他至少不会是一个人人喊诛的杀人犯、遭人唾弃的丑恶化身。罪恶的根源还是贫穷落后和缺乏教育,这些东西像是一块巨大的土坯,牢牢地压在男孩这个刚刚钻出地面的嫩草芽儿上面,把它压得弯弯曲曲、七扭八歪。

由于这种心理的萌发和膨胀,把他变成了一个畸形儿,形成了和常人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和方法,慢慢地嬗变成了一个冷血杀手。

初三那年,15岁的男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镇中学的高中班。离家远了,离亲人远了,他仍是整天一个人默默地独处,一副老成稳重的样子,不苟言笑,从来不和别的同学打交道。他的模样老是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这时的他,逐渐成为一个孤独型少年。

原先读小学时,学校离家近,男孩放了学都是回家吃饭。那时,尽管家庭生活不好,但每当放了学回到家里以后,母亲总会做好了饭等着他,别管在家里吃得多差,母亲终归会让他填饱肚子,而且总会有母亲做的热汤喝,感受到的是家庭的温暖。

上初中后,因无钱吃学校的食堂,每顿饭要往返三公里的路,他时常迟到。为了不迟到,后来他就寄宿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表爷家,而这个表爷家能提供住宿,没有人帮他做饭,他只好背上柴米在表爷家自己做饭吃。

上了高中以后,离家有四公里多路,再回家吃饭就更来不及了,花销也相应大了一些。学校为方便学生生活,开设有大食堂,其他同学大都在学校食堂买饭吃,男孩不行,他家里连买作业本的钱都没有,哪里有买饭的钱?只能自己动手煮野菜吃或者烧饭吃。

可是,学校只有大食堂,没有为学生准备开小灶的地方,烧饭到哪儿去烧呢?

刚开学的几天,男孩只有吃从家里背来的凉馍,喝点开水充饥。每到学校开饭的时候,男孩看到别的同学都高高兴兴地从学校食堂买了饭,吃得有滋有味,他自己却躲在一旁吃凉馍,心里就有一股说不出的酸味,更感到自己低人一等。

星期天回到家里,他埋怨父亲为什么把日子过得这样穷?还说,要是再不能解决吃饭问题,这个学他就不上了。

父亲说:“娃儿,你兄妹几个没有一个识字的,就数你聪明,有出息,是咱们家唯一上高中的人,你无论如何要坚持把学上下去,只要你愿意上学,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应你!“

少年冷笑道:“你光是口头上说供应我上学,我现在连饭都吃不上,你让我怎么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