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的某个炎炎夏日,伴随着蒸汽机车的轰鸣,一辆老旧的火车驶入了青浦县火车站。站台上熙攘的旅人们提携着各式包裹,颈项抻长,翘首企盼列车的到来。彼时,铁路交通尚不发达,火车班次稀疏,车厢拥挤不堪的现象司空见惯,为了抢占一个相对舒适的座位,旅客们往往不顾一切地涌入狭小的空间。</P>
人群中,一个身着长衫、头顶礼帽的中年男子尤为显眼,他手提一只复古竹箱,紧跟在人流后面,拼尽全力挤上了火车。车厢内,夏热如蒸笼,汗味、烟味、酒味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令人几欲作呕。乘客们紧紧贴靠着彼此,汗水浸透衣衫,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与忍耐。</P>
此人名叫肖易如,曾经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书先生,而今已转型为一位成功的商人。尽管财富累积颇丰,但他依然秉持着朴素的生活方式。每次前往繁华的大上海,肖易如总是选择购买最为经济实惠的三等车票,忍受着车厢内的拥挤和不适。在上海的日子里,他的吃住也同样节俭,尽可能选择最廉价的住所和食物,这种勤俭节约的习惯始终伴随他在商海浮沉。</P>
暑气蒸腾的季节,火车上乘客数量异常增多,且大多是从乡村涌来的农夫农妇,带着鸡鸭、新鲜蔬果挤满了车厢,更有不少叼着旱烟筒、嗓门洪亮的汉子。置身其中的肖易如不由得懊悔不已,要是早听从妻子建议购买一等车厢的车票,何至于受此折磨,毕竟,多花的几个钱相较于现在的煎熬,简直微不足道。</P>
他视线落在身旁的竹箱子上,这是妻子贴心为他购置的,价值十个大洋,承载着家庭的温暖。启程当日,妻子特意追到门口,将一个包裹塞到他手中,叮嘱他带上几套衣物,以防行程延误需在外过夜。肖易如望着竹箱和包裹,忆起妻子这些年默默付出的辛劳,心中不禁泛起愧疚之情。</P>
经过漫长的一小时颠簸,火车终于抵达了目的地。肖易如下车时,尽管艳阳高照,但总算逃离了车厢的闷热。他迅速从行李架上取下竹箱,从人潮中挤出来,站在站台上深深吸了一口气。</P>
他决定先找个地方解决午饭,若是下午能把事情办妥,还能搭上夜班车返回家中。于是,肖易如急促地提起衣包和那只竹箱,踏入车站附近一家不起眼的小餐馆,选了个偏僻的角落坐下,将包裹和竹箱搁在一旁椅子上,随即唤来跑堂的点了几样菜肴,配上一壶黄酒。</P>
小饭馆内倒是凉爽宜人,窗外偶尔吹进几丝微风,让人心旷神怡。待酒菜上齐,肖易如一边享用美食,一边细细盘算着接下来的生意洽谈,心中洋溢着难得的宁静与舒适。</P>
倏忽间,肖易如心头一紧,抬眸瞥见邻桌坐着两名陌生男子,他们的眼神牢牢锁定在他身上。常年穿梭于上海的肖易如清楚,此处乃是进出上海的重要咽喉,鱼龙混杂,不少在上海犯下案子的土匪毛贼常选择在此地匿迹潜伏,也因此常常引来侦探们的密切注意和追踪擒捕。</P>
此刻,这两名男子正是伪装成普通食客的侦探,他们暗中留意到肖易如虽一身富商打扮,但却从拥挤不堪的三等车厢匆忙而出,举止多少显得与众不同。于是,他们紧随其后,一同来到了这家小饭馆,选在肖易如邻桌坐下,同样叫上酒菜,一边品酌,一边不动声色地观察肖易如的一举一动及其随身携带的物品。</P>
对于这种情况,肖易如有着丰富的应对经验,他泰然自若地享受着午餐,丝毫不为侦探们的审视所动。他坚信,只要自己问心无愧,侦探们查无所获后自然会离去。然而,这份从容是否能抵挡住侦探们步步紧逼的怀疑,亦或是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成为了这个炎热午后的悬念之一。</P>
不多时,肖易如感到脚踝处似乎有水滴滴落,他四下查看桌面,确认酒菜并未倾倒,疑惑间低头一瞧,顿感毛骨悚然。原来,放置在椅背上的衣包底部竟渗透出红色的液体,那颜色宛如鲜血。肖易如惊骇万分,要知道,这包裹是他妻子亲手打包的,里面除了替换衣物并无其他物件,怎会出现如此诡异的渗水现象?</P>
他颤抖着手解开衣包,谁知打开的一刹那,映入眼帘的竟是颗血糊糊的人头,面目狰狞,双目圆瞪,舌头伸出,死状恐怖。肖易如见状,吓得接连倒退几步,脸色瞬时惨白如纸。就在这一刹那,尖锐刺耳的警笛声划破寂静,几名侦探如猎豹般扑向肖易如。</P>
肖易如完全被眼前的景象吓得呆若木鸡,还来不及反应发生了什么事,手铐就已经扣在了他的手腕上。他被警方迅速带走,那颗可怕的人头也被一并带到警局接受调查。此刻的肖易如,身处旋涡中心,迷茫而又无助,面对未知的危机,他该如何证明自己的清白?而这一切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P>
警局内,气氛骤然紧张,审讯室灯火通明,警官立即对肖易如展开了严厉的讯问,直指那颗人头的来源。肖易如面无人色,惊恐万状,竭力辩解说:“我今天上午十点一刻上了火车,只带了那只竹箱和那个衣包。可是下车时,我慌乱中不小心跟别人调换了包裹,这衣包里的人头,我完全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P>
审讯官转向负责抓捕肖易如的警探,询问详情。警探们陈述,肖易如虽然穿着富贵,但从拥挤的三等车厢走出,举止异常,神情焦急,因此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警探们跟踪他至小饭馆,直至发现人头,便果断采取行动将他拘捕。</P>
审讯官认真听取了双方的陈述,尽管肖易如坚称自己并非杀人凶手,但无法否认的事实是,人头确实出自他携带的衣包,这让他成为了首要嫌疑人。在缺乏更多证据之前,警方只好先将肖易如收押待查。于是乎,肖易如被铁链锁住,送进了阴森的牢狱之中,等待进一步的调查和审判。</P>
随着时间推移,警局广泛发布了带有肖易如照片的通告,悬赏巨额奖金征集知情者的线索,然而三个月过去,人头依旧无人认领,案情陷入僵局。肖易如被羁押期间,其家人不惜重金疏通各种关系,企图将他从囹圄中救出,但所有的努力似乎都石沉大海,未能撼动司法的铁壁铜墙。</P>
由于该案久侦未破,民间舆论渐渐沸腾,流传出诸多耸人听闻的谣言。有人传说火车上藏匿着一位冷血杀手,专挑乘客下手,砍下人头后放入布包中,而死者躯体则被无情抛弃在铁轨沿线。更夸张的说法是,火车上存在着一支专门猎取人头的犯罪团伙,他们在车厢内挑选目标,将其诱骗至洗手间杀害,然后割下头颅藏于包裹,任凭尸体随火车飞驰而去。</P>
随着流言蜚语迅速扩散,全城笼罩在一层深深的恐惧之中,许多不明真相的市民闻风丧胆,纷纷放弃乘坐火车,转而选择了更为安全的汽车或船只出行。火车站站长忧心忡忡,直接致函警局,强烈要求对肖易如实施严惩。他认为肖易如正是那个在外地杀人后,利用火车途经多地,企图混淆视听、逃避罪责的真凶。倘若不对肖易如加以严惩,恐怕恐慌情绪将无法平息,铁路运输系统的正常运行也将受到更大冲击。</P>
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局长眉头紧锁,愁眉不展,种种难题堆积如山,令他头痛不已。如何拨开迷雾,查明真相,恢复社会安宁,成为摆在局长面前的一大挑战。</P>
在一个平常的日子,警局大门突然被一位来自乡间的女子推开,她涕泪涟涟,带着绝望的心情前来报案。这名女子自称杜巧珍,是上海郊区村庄里的一名农妇,年仅三十,三个月前,她的丈夫万友全赴上海探望姐姐,却从此音信全无。直至今日,她鼓足勇气进城打探,才愕然得知丈夫已惨遭杀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