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地毯式的摸排,警方手里的线索渐渐丰满起来,虽然说起来有点儿黑色幽默:</P>
1、案发那晚,对面楼的大哥正忙着数饺子呢,隐约瞅见陈家厨房有个大人在“教育”小孩,还以为是寻常的亲子“互动”,谁料想竟是凶案现场。这大哥只匆匆一瞥,连对方长啥样都没瞧清楚,就继续回去忙活年夜饭了。</P>
2、再说一位的士大哥,那天早晨拉了个“特别乘客”,二十来岁,左半身沾着不明红色液体,裤腰上还别着一把闪亮亮的小刀,整个人一副“我太难了”的模样。到了劳明达街,这家伙扔下钱,一溜烟儿就没了影。的士大哥回想起来,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于是报了警。</P>
陈庆财一听描述,心里咯噔一下,这说的不就是那位天天上门蹭电话的“热心肠”邻居嘛,孩子们还亲热地叫他“叔叔”呢。</P>
于是,这位来自马来西亚的“熟面孔”叔叔成了警方的头号嫌疑人。一番“热情招待”,审讯室里灯光24小时不打烊,可就算磨破了嘴皮子,硬是找不出他案发时的不在场证明。无奈之下,警方只能让他“自由活动”,而这位“叔叔”也是个行动派,直接玩起了人间蒸发,附近的邻居纷纷表示:“他?谁啊?不认识。”</P>
这事儿,就像是除夕夜放了个哑炮,响是响了,可终究没炸出个所以然来。</P>
话说陈家二老,那段时间成了刑侦局的“常客”,每次去都得和警察叔叔们“促膝长谈”。他们一口咬定自己平日里连蚂蚁都不敢踩,一家六口其乐融融,孩子乖巧得像动画片里的角色,惹人怜爱。但亲戚圈里总有那么一两个“大嘴巴”,这不,就有个匿名“线人”偷偷告诉媒体,陈氏夫妇私下还有个“经济副业”——经营“银会”,也就是俗称的“标会”,一群好邻居凑钱帮衬急用,轮流当“幸运儿”。</P>
偏偏有位“赌神附体”的会员,标了大奖却翻脸不认账,欠下一千多块的“烂账”,搞得陈家两口子左右为难,其他会员也跟着起哄要债,让这对老实夫妻头疼不已,生活乱了套。</P>
警方顺着这条线索,像侦探小说里的主角一样,挨家挨户地走访,还真挖出了那位嗜赌如命的“标会之星”,把他请回局里“喝茶”,结果呢,依旧是一壶白开水,没泡出什么有用的线索。</P>
案子就这么悬着,警方使出了浑身解数,问天问地问空气,上百号人前赴后继地接受“灵魂拷问”,各种小道消息、报纸线索,他们是一条不落地筛了又筛,查了又查,恨不得拿放大镜把每个细节看穿。可遗憾的是,除了已知的那些,再没啥新鲜料能指明凶手是谁。</P>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1985年10月16日,案子终于上了验尸庭,可除了确认凶器是家里失踪的那把菜刀,其余的——凶手人数、作案动机、过程,一切依旧云里雾里,就像雾都的迷雾,拨不开,理还乱。</P>
陈氏夫妇呢,从此一看见校车上的孩子,心头就像被针扎,泪水比雨季的雨水还泛滥。陈庆财开车也是心不在焉,最后两口子干脆关了校车生意,投身工厂,希望能用忙碌来冲淡心中的悲痛。他们本已决定不再生育,但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后来又勇敢地接受了再育手术,迎来了两个新的小生命,继续在生活的轨道上缓缓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