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松锦之败,主因乃主帅洪承畴指挥失误!”</P>
周鉴的声音自寝宫内传出:“洪承畴虽然精通兵家权谋,但他太过考虑个人得失了,他担心得罪监军张若麒,更怕得罪兵部尚书陈新甲,一味的迁就,以至于孤军深入。”</P>
“身为大军主帅,毫无主见、立场不坚定,面对奴酋皇太极那种对手,不打败仗才怪了!”</P>
太子朱慈烺听得若有所思,连连点头。</P>
心道自己将来万不能如此,一定要坚定立场!</P>
门外正在侧耳偷听两人谈话的崇祯皇帝,则是嗤笑一声。</P>
“洪承畴乃百战之帅,岂是你一个毛头小子能比的?”</P>
不过转念一想,他的心情顿时沉了下去。</P>
当初崇祯对洪承畴的要求只有一个:解锦州之围,救援祖大寿。</P>
然而松锦大战持续了整整两年,洪承畴的人马连锦州城都没看到。</P>
你说这人不行吧,他又在中原战场表现优秀,在辽东战场亦是可圈可点。</P>
说洪承畴能打吧,宁远城距离锦州城不到二百里,两年时间他愣是没将锦州解围,反而着了建奴围点打援的道。</P>
“第五,将官畏死,各镇溃逃,坐视不理!”</P>
周鉴越说越气,原本两军在松山对阵,明军虽然粮草被偷,但兵员和火器都胜于清军,本可以一决雌雄,置之死地而后生。</P>
洪承畴也安排好了战术,命八大总兵晚上出战,一决雌雄。</P>
哪知,一些明军将领畏死,却弃战南逃。</P>
先是大同总兵王朴率本部人马趁夜突围逃跑。</P>
随后吴三桂等人也跟着跑,逃入杏山。</P>
总兵马科、李辅明等人奔入塔山。</P>
黑月中,明军大乱,各处兵马在混乱中逃跑,骑兵和步兵相互践踏,死伤无数。</P>
闻言,朱慈烺身躯一颤,怒道:“宣府总兵杨国柱死战殉国,他们却跑得心安理得!”</P>
“可不是嘛,尤以关宁军那帮辽东将门,专坑外人!”</P>
周鉴的声音陡然提高:“因为对付建奴,朝廷每年拨下数百万两辽饷。</P>
而吴三桂、祖大寿那帮辽东将门,大获其利,一步步壮大起来。</P>
他们不但养寇自重,反而排挤各地调来的军队。</P>
前宁远总兵金国凤,乃宣府人,当年他仅以三千兵马便击退了皇太极亲率的上万八旗军,打脸“满万不可敌!”</P>
然而金国凤升任宁远总兵,手下人马近万,却在崇祯十二年的一战中,战死宁远城。</P>
为何?</P>
金国凤作为外人,根本指挥不动关宁军!</P>
关宁军虽然吃着朝廷的军饷,却如私兵一般。</P>
金国凤死后,吴三桂接任宁远团练总兵一职,掌管关宁军。</P>
这次,吴三桂率部而逃,弃洪承畴于不顾。</P>
九边十三万大军,从八旗军包围圈中突围出来的,大部分是关宁军的人马。</P>
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毫发无损!</P>
他们已经形成了军阀,不将朝廷放在眼里!</P>
在他们眼里,家族利益大于国家利益!”</P>
“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P>
周鉴有感而发,引用了一句史书《国榷》中的一句话。</P>
这本书的作者谈迁,就在当朝,他上个月还见过。</P>
只不过此时《国榷》还未问世。</P>
朱慈烺惊道:“舅舅,你久在京师,怎么什么都知道?”</P>
他一脸震惊,为自己见识浅薄而感到羞愧。</P>
自己身为储君,有一圈大儒老师教导,读了那么多书,却仍然看不明白朝局。</P>
周鉴安慰道:“春哥儿,你还年轻,等你再长几岁,也会和舅舅这般优秀的。”</P>
门外,崇祯皇帝心中微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