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 国事(1 / 2)

第630章国事

“两位阁老都是什么病?”朱怡炅问道。

御医叶桂回答:“梁阁老气虚体弱,风邪伤寒,开几副药吃了就好。至于王阁老,病得倒是不严重,只是些风寒湿邪的痹症。”

朱怡炅一琢磨:“风寒湿邪?风湿病?”

叶桂点头:“可以这么说。而且二位阁老年事已高,此疾虽不严重,但每到秋冬伤寒,就会容易害病。治起来殊为不易,只能静心修养,或可缓解病痛。”

朱怡炅明白了,风湿病别说在这个年代,就是换到后世医学,也很难治好,只能通过药物手段缓解病痛。

朱怡炅说道:“有劳叶卿了,专程跑这一趟。”

“不敢。”

叶桂拱手告退,于宫门外乘坐马车,御营军卫随从保护,返回太医院。

大明新朝的太医院,虽然还是隶属于皇室,但整体已经并入到了科学院,它的全称也可以说是太医学院。

太医院御医的职务,已经不再只局限于给皇帝看病,还有负责利用朝廷给的新设备,钻研医学药理。

经由皇帝“启发”下,科学院经手研制打磨出来的光学显微镜,早已经在太医院量产普及。依靠这些不惜财力制作的光学显微镜,太医院御医们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在主观世界外,还有另一个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

单单只是微观世界的发现,就足以掀起中国传统医学上的革命。

虽然现如今的光学显微镜倍数太低,只能看见寄生虫,再小一点的细菌都难以发现,更别提让人闻风丧胆的天花病毒,但这也已经相当不错。

在大明月报几年宣传普及下来,现如今全国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四川西南州县。无论官民百姓,基本都已养成烧开水喝的习惯。

除非实在没有条件,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少量的去喝一些没烧过的生水。

现如今的昆山县,每逢汛期过后,大肚子病的病发率已经得到大幅降低。因为朝廷通过报纸告诉百姓,大肚子病就是血吸虫病,而这血吸虫就来自于钉螺。

只要食用钉螺,就一定会患病,哪怕能治的好,也要花费不少银子。

这样一吓唬,甭管是不是真的,老百姓为了兜里的银子铜板,也不会再去吃钉螺了。甚至昆山县衙门还大张旗鼓,组织百姓捕杀钉螺,收集到了以后就用火集中焚烧,喂鸡都不行。

朱怡炅收回思绪,在御案上摆有两本奏章,分别是王礼、梁文煊呈递的请辞奏疏。

略一斟酌,提笔朱批:“不允。”

不允是假的,这俩主动称病请辞,正好可以给年轻人腾挪让位。

但与吕犹龙不同,作为没犯错的从老元老,三请三辞的流程还是得走。

就算之前儿子犯错,引咎辞官的吕犹龙,其病逝以后朱皇帝还是给了个“文襄”的谥号,并且追封了一堆荣誉散衔。

这不是什么不计前嫌,而是政治需要。

否则朝廷就容易人心浮动,百姓也会觉得皇帝太过刻薄寡恩。

批驳了王礼、梁文煊的辞呈奏章,朱怡炅旋即便开始拟旨,为二人加官晋爵。

接下来,二人会明白意思,按流程继续找机会请辞,每请辞一次,皇帝就加官一次。

直到三请三辞,风光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