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茅山宗师之归隐茅山(2 / 2)

492年5月,陶弘景到了句容的句容山住下,看来他没有回家或者回家以后又溜达到茅山来了。以前,陶弘景就经常说:“这座山下面有道教第八洞宫,叫做金坛华阳之天,周围有一百五十里。以前汉朝有咸阳三茅君修炼得道后来掌管这座山,所以又称它为茅山”。

这次到了茅山,正好遂了心愿,把这地盘占下来吧。于是就在山中大兴土木,建起房舍,告诉弟子、朋友们,从此我就叫华阳陶隐居了。想想还是那时候好,看到哪座山好,直接盖房住进去就行了,都不用批宅基地。

隐居以后,陶弘景先跟随东阳孙游岳学习符图经法,空闲时就遍游名山,寻找仙药。孙游岳前面提到过几次,是陆修静的弟子,所以按传承,陶弘景的陆修静的再传弟子。据《茅山志》记载,孙游岳一生收过弟子过百,沈约也勉强算其中一个,但只有陶弘景一人是他的入室弟子,经法诰诀,悉数相传。

由于身体轻便灵活,喜欢山水,每次经过溪涧山谷,陶弘景必定要在那里坐一会,再躺一会,感觉一下是不是适合露营,再吟几首诗,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每当遇到这种美景,他就会对弟子们说:“为师我现在看那些朱门广厦,就算知道住在里面是有无尽的享乐,但也不会再有一点点追求的想法了。你们看,这高山大泽,虽然没有安逸享乐,但这里空气多好,一点污染也没有,这才是最好的生活环境。想当年,我在永明年间还一心只求加官进禄,幸亏没当上什么大官,要是真当了,放不下那一切可就真的麻烦了,怎么可能像今天这样乐山乐水,无拘无束呢。看来我真是个当神仙的料啊”。

从陶弘景的这番感慨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真的是开始放下官场,归隐求道了,那么这是什么时间呢?推测当时的时间至少应该是在494年以后了,也就是说在茅山隐居的前两三年,跟随孙游岳学习的。此时,应该恰好是陶弘景为母守孝期,当时孙游岳是兴世馆主,最后也把衣钵传给了陶弘景。因为494年7月,萧鸾先杀了萧昭业,9月大杀诸王,10月废了萧昭文以后,干脆自己当了皇帝,年号最后从永明、隆昌、延兴变为了建武,所以陶弘景说自己在永明年间如何如何,显然当时已非永明年了。当然,也有考证把这时间稍提前,大约是在486年,跟随孙游岳学习,也希望道友们指正。

当陶弘景真正放下一切修道后,反而有人更希望他能出山当官了,沈约就是其中一个。沈约也是个大才子,二十四史中的《宋书》就是他所着,当时正在东阳任郡守。二人相识也很久了,相互也知道对方才华,也钦佩对方的志向和情操,对于陶弘景的隐居,沈约感觉人才可惜,于是屡次写信邀请他出山。

不过萧道成的子孙们和刘裕的子孙们差不多,相互算计,兄弟手足间动不动就灭人满门,所以,就算沈约再心诚,这趟浑水陶弘景也不会去掺和了,自己还没活够呢。

沈约和陶弘景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相当亲密,陶弘景二十多岁时就以一首《水仙赋》得到了沈约的赞赏,特别是沈约还曾和陶弘景一起在孙游岳门下学道。当然,陶弘景得到真传,沈约却没学到什么东西,最后又向陶弘景学道,而且极为尊重他。也是由于二人有这种关系,沈约才会请陶弘景出山。

永元初年,499年,陶弘景又在茅山建了一座三层小楼,他住上层,弟子们住在中间,宾客来了就在下面。这样安排,自然是为了与外界隔绝,自己的三层只有一个家僮可以上来,其他人都不能上来,不过这还真有点掩耳盗铃。

陶弘景还喜欢骑射,据说弓马娴熟,上了战场也能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不过上了年纪以后,马就不能现地骑了,于是就在院子里都种了很多松树,平时听听风吹松响,感觉快乐无比。有时候再独自到泉边石畔散散步,此时再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看到了神仙了,多年的清修,仙灵之气十足了。不过史书如此写,还是问题很大,因为那时他也仅44岁,离晚年还远呢,至于骑马,那也根本不是事儿。

不过自从隐居以后,真的是有大把的时间来研究学问,做些自己喜欢的事了,着书、收集些奇闻异事、研究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地方物产、医术药草,着作一本接着一本。

史书中特别提到了一部《帝代年历》,书中陶弘景推算得知,原来记录的汉代熹平三年丁丑日冬至,加时在中午,而实际上应为乙亥日冬至,加时在半夜,一共误差了三十八刻,并计算出汉历比实际时间晚了两天十二刻。还制造了一台叫浑天象的仪器,三尺来高,大地在中央固定不动,外圈的天用机关控制转动,和真正的天象运转完全一致。他说:“这些东西是修道必需的,并不是只有史官才用得到它”。关于天文历法,有点高深,我是外行,就不多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