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茅山宗师之百代名师 上(2 / 2)

陶弘景在炼养方面的成就,则以《养性延命录》为代表,他是极为重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修真养生精神和方法的,主张形神双修,养性与炼形并重,这些思想对后世道教影响极大,同样稍后再总结。

陶弘景在其他领域的作品,诸如历法、文学、丹道等,下面再分别聊。

二、医学成就

医道不分家这也是老传统了,也有十道九医的说法,陶弘景的医术之高是公认的,而且医学上的成就几乎遮盖了他在其他领域的成就。前面提到过,他生在医道世家,爷爷“兼解药性,常行拯救为务”,老爸“深解药术”,再加上他自己后天的努力,所以陶弘景在医学、药物学、药性等方面的有很高的成就也就不难理解了。实际上,历史上还有很多广为人知的名医道士,很多人只知道他们是名医但不一定知道他们实际上是道士,比如葛洪、孙思邈、张景岳等等。

陶弘景的医德还是极赞的,这些在一些文献上有记载,当然,行医、治病救人一直是道教人士传道立教的重要手段,是每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成功道士的必修课,这一点实际上古今都差不多。道友们如果关注一下西方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程就能发现,传教士们除了带来了西方的科技、商品以外,西医也是他们迅速得到地方认可、接受并融入的重要手段。

陶弘景在医药方面的成就,实际上与道教的炼养理论也是紧密相关的。他的医学方面的思想和仙道贵生一致,医道最终是为了炼养服务,是为了长生服务,这才是医道为什么是高道们的必修课的原因。至于治病救人,那只是副产品,您没见过道士在商业街开个医馆,天天坐那里给人开方治病的吧。

《本草经集注》是陶弘景的最重要的一部医学着作,这部书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名医别录》,这是魏晋以来的药物集成的一部本草书,另一部是《神农本草经》,这是汉代的一部经典医书。陶弘景就是从《名医别录》中精选出365种药物,与《神农本草经》合在一起,最后改编成了这部《本草经集注》,里面共记录了730种药物,其中从《名医别录》中引用的药物用黑墨水书写,而引自《神农本草经》中的药物则是用红墨书写。个人不负责任猜测啊,这个红墨估计是用朱砂为主料的,因为陶弘景在炼丹时这东西可是必用品。嗯,当然了,这部书最终也就成了一本古代的双色版图书,视觉上应该不错,很先进的样子。

在这部书中,陶弘景主要的贡献是首创了草药的分类法,嗯,应该说是药物的分类法。他是按玉石、草本、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这七大类别对药物进行了分类,又进一步按药性把药物细分为寒、微寒、大寒、平、温、微温、大温和大热八种。

对于临床应用的大量药物,还有更细致的分类,比如治风的能用药物类(防风、防己、秦艽、独活等),治黄疸能用药(茵陈、栀子、紫草、白藓皮等)等。此外,书中还记录了大量的药物的产地、采集、疗效、药物的性味、形态、鉴别和炮制方法等。

陶弘景的这种药物分类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隋唐以后的本草学的分类就是以《本草经集注》的分类方法为蓝本的。

陶弘景的其他医学方面的着作还包括《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此外,他还整理过《补阙肘后百一方》,《效验实用药方》五卷,《集药诀》一卷,《灵方秘奥》三卷,《养性延命录》二卷,《服草木杂药方》一卷,《集金丹药百要方》一卷,《服云母诸石药消化三十六水方》一卷,可惜的是这些宝贵的医书流传下来的极少,大多亡佚了,着实令人扼腕。

我本人不懂中医,也不懂药物,陶弘景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也足够我这个外行人了解他的不平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