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坐忘之七步得道 下(2 / 2)

不知道道友们是否发觉了,如果详细研究司马承祯的坐忘思想,实际上泰定也好,得道也好,都是在炼神、合道,达到长生久视,最终追求超越生命的形式。司马承祯的坐忘思想中并没有具体的、传统道教的呼吸、导引之类的炼形的功法,而是主要在强调神、形的合一,形神一体合道,只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修炼的体系,没有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功法,以老庄思想为主体,坚持的是道为万物之源,气为宇宙之本,形神相合的观点,在吸收了天台止观、禅定思想的基础上,虚心养和、坐忘主静的修道思想,使包括性、命两方面的养生学逐渐发展成为重玄学中的主导思想,这也是司马承祯对重玄思想的重要贡献。

司马承祯吸收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家的止观禅定的思想,前面也讲到了,包括后世儒家的居敬穷理在内,多少都吸收了止观思想,只不过在对待身心方面有所差异,所以养生与收心是有着根本区别的。

此外,司马承祯还一改魏晋以来的金丹为升仙的思想,转而追求那种精神上的超脱,收心复性,遗物忘我,万法通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老庄学说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进一步促进了唐代的道教义理化、哲学化更深入地发展,也称得上是道教史上二次否定的开端。

后世的道教、儒家很多人对司马承祯的坐忘思想都非常感兴趣,特别到了宋朝,研究天台止观和司马坐忘的学者更多了,比如陆游就是一位超级粉丝,极为崇拜司马承祯,曾有诗云“司马遗书有坐忘,顗翁止观略相当”,其中多少受到了苏轼的一些影响。再比如北宋张耒说过“智者得之为止观,司马子微得之为坐忘,皆一道也”。

这里特别要提一下着名的程朱理学对司马承祯的评价,程颐在《近思录》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讲的:“司马子微尝作坐忘论,是所谓坐驰也”。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是“未有不能体道而能无思者,故坐忘即是坐驰。有忘之心,乃驰也”。朱夫子也曾这么评价说:“盖人心至灵,主宰万变,而非物所能宰,故才有执持之意,即是此心先动了,此程夫子所以每言坐忘即是坐驰”。

这里咱们不是否定程朱理学,但相较于阳明的心学来说,喜欢后者的恐怕是更多一些吧,南怀瑾对朱熹就很不感冒,在讲《参同契》时应该和道友们讲到过。实际上感觉程朱对坐忘论的理解就……唉,怎么说呢,好像就谈不上理解。司马承祯的坐忘论观点是为了泰定,是一种忘形忘名后的结果,这是对自己不受主宰的发散意识的一种修正。而程朱所谓的“坐驰”实际上是坐忘论里面要加以消灭的心动,只有消灭了程朱的这种坐驰,才可以照心照体,使心为道本,这正是上面讲到过的佛教“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的境界,哪是程朱理解的人坐在那里心却驰得不知道去哪里了,或者说是思维要不受身体的桎梏,进入放飞心灵的境界。另外,程朱认为形和神是对立关系,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分析司马大师的坐忘论,哪会不让人笑话啊。所以嘛,还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随便飞翔最好,道教圈子真心不适合程朱,特别是朱夫子。

下面再花一点时间简单说一说道教的一部重要的着作《天隐子》。前面开始讲司马承祯时,引用的苏东坡的水龙吟,原因就是它就是写的司马承祯的。

首先,《天隐子》作者到底是不是司马承祯一直存在着争议,陆游认为是,原因是苏东坡认为是,不过词中的“坐忘”是否就是其中的八篇之一,“遗照”是否真的是“神仙篇第一”中的“宅神于外,遗照于外”中的那个,现在多认为不是司马承祯所着,同样没有定论,具体就不考证了。

从司马承祯早年所作r《服气精义论》中可以看得出,那时的的司马承祯在道体论和心性论方面还很不成熟,他在道教义理方面讲得很少,只是讲了些怎么服气,怎么修炼,怎么修仙,怎么治病等这些内容,这就不免被关系正处于紧张时期的佛宗的大和尚们蔑之了。佛教为什么会在佛道之争中为什么一直处于上风,主要是各门派的心性论都发展得非常成熟,所以人家认为司马承祯所谈的还只是些三脚猫的粗浅把式,把他归为江湖术士一流也就可以理解了。

经过多年的潜心悟道,主要是从他隐居天台以后,再看他的另一部作品《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就可以隐隐可以看到一些佛学的色彩贯穿其中了,可见那些年他没少研究佛学,事实也如此,在司马承祯隐居天台以后,和佛宗接触是非常多的。司马承祯为了把道体论和心性论结合起来,为道教的义理进步做点贡献,但显然没有成功,如果依这种思路研究下去,恐怕反而会转修佛学了。

当然,过于深奥的内容不在我们的研究范畴中,简单说,司马承祯遇到的问题,或者说唐初道教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呢?道教不是想长生嘛,修内丹也好,修外丹也罢,服食、炼气等等,有各种法门,但是还没有解决为什么,怎么做等这类基本的问题玄化,就是你得用非常深奥的、高深的语言、文字、理论去把我们的长生久视这条路的可能性、可行性、必然性之类的问题讲明白了,当然要高深,越深奥越好,这样再和佛宗那些辩论高手们打嘴仗时也能淡定自若了。

当司马承祯也感到很迷茫的时候,《天隐子》的出现让他豁然开朗,可以说是一片全新的世界向他打开了,所以他在序中称:“长生久视,无出是书!”实际上从这句话也大体可以说明《天隐子》不是司马承祯的作品了,中国人嘛,特别是文人,还是比较谦虚的,这么夸自己的不是很常见。

《天隐子》的理论体系就不再多讲了,很多思想在坐忘论中有所体现了,坐忘论中是划分了七个阶段,而这里是分了八篇,分别是神仙、易简、渐门、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按照《天隐子》中的说法,大家都在天地灵气中孕育而生的,沐浴在成仙得道的阳光下面,自然就都有长生和成仙的资格,当然了,你需要按正确的修炼方法去修行。《天隐子》中称得人道后,还是人,但又异于俗人,也就是此时的所谓仙人还是人。他的这一思想,把神仙现实化了,而不再是以前那种空想出来的,虚无缥缈的存在。

司马承祯看到这个思想以后说,既然人人都可以成仙,“神仙亦人也,在于修我虚气,勿为世俗所沦折;遂我自然,勿为邪见所凝滞,则成功矣。”于是认真学习、领会,当然坐忘七段理论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他就先整理出了一套渐进的理论,分为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这就是渐门理论,稍后再讲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