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成玄英的重玄思想 下(2 / 2)

除了这三种根性的人以外,成玄英说还有高于他们的“圣人”这一层次,比如太上老君就是圣人,圣人本来就已经是长生久视的仙人了。另外,他还给元始天尊封为“上圣”称号,显然是在注释《度人经》时感受到了元始天尊的伟大了。

仔细看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实际上可以用“三绝”来解释,会更加直观一些。重玄是把有、无和非有非无这三者排好队,一个一个的否定打倒,上面讲的“一者绝有,二者绝无,三者非有非无”,所以重玄又可以称为“三绝”。

“绝有”就是否定有,是否定万物的存在而使心不为外物牵累,什么都没有了,也就是什么都放下了,这样心就相当于没有了客观的外物干扰而突显出来,这样就可以更好的达到“我思”的有状态。“绝无”就是忘心,不再执滞于虚空而能“处中”,实际上这样就达到了物我两忘的玄境,此时是处中。不过成玄英对这一境界讲得还不是太清晰,如果你能达到三绝的境界,就是把这三者全都否定了,“三绝兼忘”,那就恭喜你,你就进入了“重玄之域”,达到了”至道之乡“,实际上就是得道成仙了,反之,当然就还是个凡夫俗子,依然是在滚滚红尘中打滚的可怜人罢了。

道是迹,自然是本,这是重玄的极道,但是仅用道还不能完全解释“虚通妙理”,这才有了重玄之道,用它来研究解释自然之道,所以,虚通之道是有名之“迹”,而自然之理是无名之“本”,“本能生迹,迹能生物。大道能生物,道即是本;物从道生,物即是末。”

整体看,三绝兼忘的过程,体现的是顿悟和渐修的对立和统一,“积学无限,何为自绝”,积学不是目的,只是达到顿悟的途径,但是顿悟又离不开积学,也就是说也离不开渐悟。

三绝兼忘为重玄学向内丹学演变提供了思路,同时又吸收了佛学的精华,为佛道的相互融合做了榜样。重玄学还影响着道教的内丹学的发展,可以说引导着道教从注重外丹,体修成仙逐渐转变向着精神层次的修炼,走上了“性灵成仙”之路。

那么后人总结、研究重玄理论是为了什么?道士们各种努力是为什么?当然是想得道飞升、长生不老啊,成玄英自然也不例外,所以重玄思想最终同样是以成仙为最终目标的。前辈们走过的路,总结的理论和经验告诉我们,成仙的路很不简单,从成玄英的重玄理论中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极严的,所以你要是想走他的路成仙,要求同样是极高的,否则是不可能成仙。

后人们在他的理论指引下,吸收的同时,也在感叹这位前辈的道法要求太过严苛了,自然就会做些变通,先不说唐末五代的钟吕金丹道和宋明理学,李荣这位重玄大家就对成玄英的理论加以了简化和改造,具体内容就不展开了。不过这样的做法有点想偷工减料的嫌疑,这也难怪后人的成就很难超越成玄英了。

隋唐时期的重玄思想的发展在道教发展史上所占的地位之重是得到公认的,不但加快了道教义理方面的发展和完善,在中国哲学史、道教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重要的重玄学者,主张道教信仰应该回归老庄的本源,推动重玄成为道教哲学思想的一大主流,使道教的炼养思想更加完善。

但是重玄思想并不只属于道教,是一种纯哲学的思想,儒释道都有涉及。道教的道家重玄、老学重玄和道教重玄之分。成玄英的重玄宣扬的是守静去躁,性命双修的得道成仙思想,吸收大量的佛教的思想,丰富了道教的教义的同时,更提升了道教的哲学档次,用句网络术语来说,逼格明显得到了提升,其本人也不愧“萃六代之英菁而垂三唐之楷则者也”的评价。

成玄英的思想对宋明理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宋代二程认为理是最高的实体,所以穷理、尽性他们认为是一回事,朱夫子则进一步从理一分殊提出格物致知,大体上就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通过格物穷理来完善自身,这就可以看出他们对重玄学的引入。

成玄英的重玄思想还有大量内容没有讲到,他的本亦论、有无论、无心论、心性论等内容以及其佛教思想的引入,历代学者都有深入地研究,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他的思想的重要性,限于能力和本书的定位简单讲几句他的心性论,其他的就不再讲了。

无心复性是成玄英的心性论的基本核心思想,也可以说是无心体道吧,不要随便就想东想西的,心生虚妄是绝对不行的,所以要用无为的心去复归人的自然天性,就是要让真常之心与重玄境相合。如果简单理解无心,实际上就是不起虚妄之心,斩掉七情六欲,率性而为,顺应本心妙悟大道而这个妙悟就是一种具体的修炼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