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佛道之争风烟再起 下(2 / 2)

当然了,以前成吉思汗对全真教的优渥,那是因为当时它并不强大,而且还对蒙元的统一事业有帮助。如今统一了,全真教的迅速扩张,还占有本土优势,怎么可能不遭人顾忌?好在蒙古人也不好意思派几个万人队,把道士们抓起来全都埋了,而是采用了这种非常温柔的辩论方式来打压道教。

既然你败了,那么对不起,以后得再退让些,所以,从李志常以后,掌教开始由政府任命了。这说明什么,全真教的老大已经和普通官员一样不能你们自己说了算了,你们的老板都得由我任命,如果不听话可以随时换一个。

至于什么化胡经之类的,那都不重要,这也可以从全真教归还庙产勉强说还算顺利,但是废弃烧毁伪经却迟迟没有推进这一事实上看得出一二来。到1281年第三次辩论以后,在佛教的强烈要求下,全真教才把化胡经之类的伪经烧了。佛教和道教的针锋相对,如果背后没有统治者的推手谁相信?

此外,早在窝阔台、贵由时期就已经在为佛教撑腰了,开始是禅宗,以后是藏传佛教。当然这也是出于政治目的,为了统治西藏,所以当时拉拢了萨迦派。到忽必烈时期,上至皇帝,下至大小贵族,皈依佛教的大有人在,道教自然就落到了下风。

实际上,佛教内部也并非一团和气,同样存在争斗的。

蒙元最初是尊奉汉地佛教的,随着对西藏的谋求,藏传佛教的地位越来越高,到了元朝,进一步把藏传佛教确定为国教而推行,这说明蒙古人并不希望汉地宗教成为国教,如果说蒙古人没有民族歧视和压迫,打死你我也不信,所以,就有了佛教的内斗。

初期的佛教的斗争,主要是汉地的禅、教各宗之争,1288年,江南禅、教的大人物们齐聚大都,来了一场震动江湖的公开辩论大会,主要就是想聊聊教、禅的优劣,史称教禅廷辩。

佛教的禅、教之分源于唐代了,元代又可以分为禅、教、律三派,汉传佛教中禅宗为主,比如北方的曹洞宗、临济宗、海云宗和万松宗等,教则是指除了禅宗以外的其他宗派,比如天台、华严、慈恩、律、密等。

在佛道之争中,忽必烈肯定是偏袒佛教的,佛教各宗之间的争斗,他又偏袒教而抑制禅宗。于是,在官方的政策倾斜下,禅宗地位越来越低,这同样是忽必烈的民族等级制度在佛教中的一种反映,你再会说,理论再充分重要吗?

前面讲到过,门岿先生说:“成吉思汗时代是无意识地放任宗教信仰发展,忽必烈时代则是有意识地把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国策施行。”现在回过头来看蒙元时代的佛道之争,是不是体会更深一些了。

经过前期的辩论,蒙元政府完成了对宗教的甄选和意识形态的确立,第三次辩论以后,则确立了蒙、藏两族的同盟关系,开始巩固意识形态并强行推广。

正如蒙古人所说,汉人当然会支持汉人的宗教,蒙古人也必须支持蒙古人的宗教,怎么可能会支持汉人的宗教,就算你们文化底蕴深又怎么滴,给你烧了就行了,“凡有一字一书,见疾烧毁,勿留人间”。

辩论失败后,全真教失去的不仅是声望和那点地产以及烧掉一些道经那么简单,实质上这是一个转折点,全真教开始衰落下来,而藏传佛教则乘机开始向汉地传播。上面提到的杨琏真加,不但挖人家的祖坟,而且还对江南的宫观大肆破坏,对道士们大加迫害,据说超过千数的道观毁在了他的手里,这无疑也代表着元政府对道教的打压和对藏传佛教的扶植的态度。

在北方的全真、大道和太一影响力下降的时候,南方的张宗演天师却抓住了机遇,迅速取得了忽必烈的尊重,代替了全真教成为了道教的老大。当然,有人分析,天师这个词和蒙语“蒂卜腾格里”意思基本一致,再加上正一教不重修持,重符箓,敬神仙,所以正一教才会受宠。

忽必烈很聪明,正一教的兴起和藏传佛教成为国教的原因有相似之处。1239年时,南宋理宗就封张大可为“妙观先生”,命令他提举三山符箓,虽然当时的南宋已经风雨飘摇的,皇帝自己都坐不稳当,封的这个提举三山也就只是虚名罢了,但这还不是为了国家稳定?所以,南宋灭亡后,为了稳定江南,加上张可大当年的帮助,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诏令张宗演主领江南道教,“嗣汉天师”,赐二品银印,还在首都修了一座崇真万寿宫,安排张宗演的弟子张留孙入住主持。从此,张宗演每次进京都会带上最优秀的弟子,为的就是在皇帝面前露个脸,多少都有点好处,好处大的比如张留孙、吴全节、夏文咏等,都被封为了玄教大宗师,差一点的,有的安排在道教当个京官道职,也有的派到江南各地去主管教务,这么好的机会,张宗演是能把握住的。

张宗演以后,每代天师都掌管江南道教,传至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时,又被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后来更是被授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赐了金印。至此,张家世代头顶正一教主的头衔统领三山,三山也合并到了正一教,天师教也就从那时改成了正一道,与江北全真教分列南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