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谁来拯救道藏 下(2 / 2)

道藏不全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出在涵芬楼版道藏上面。

了解古籍装订的道友可能知道一种梵夹装,明版的道藏就是梵夹装的,而涵芬楼翻印后的道藏则改成了线装,而问题就出在了装订方式上。具体什么是梵夹装不多解释了,道友们可以自己查一下,找一张图一看就明白了,我这里得解释半天还不一定说得明白。改为线装方式出现的最大问题是梵夹装道藏里有很多占多页的图案,比如符、碑记等,线装书里没办法分页处理,当时遇到这些内容时干脆直接给跳过来了。也就是说和原版道藏相比,翻印后的道藏实际上是个阉割版,人为地少了很多东西,从源头上就已经不全了,后面根据涵芬楼版道藏在做的翻印工作也就更谈不上全了。

虽然后面对涵芬楼版道藏有过补充工作,但显然离圈内人士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接下来还需要进一步对道藏进行补充。

再说质量不高的问题。这其实也好解释,就是当年的道藏编修的时候没有能力、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精校,于是就不加甄别,有一部算一部,能找来就不错了。正如有些学者形容的那样,当年限于各方面的条件,但凡能收集到的,随便在封面上写上什么吕祖、文昌之类特别唬人的名字,实际上就是扶鸾、降笔之流的道书,也不加甄别全都收录进来了。想想当年陆修静的工作态度,只能无奈了。

如果按照上面这个思路继续研究下去的话,说明道藏中实际上有大量经书算是三无产品,既没有生产日期又没有生产厂家,作者是谁不知道,哪个年代写的也不知道,内容如何更是不知所谓,这些也需要我们后人来甄别。

再有就是,道藏中现在还有很多经书非常晦涩难懂,甚至还有根本没人看得懂的经书。据说有一部《玉音法事》,里面的音乐至今还没人能还原出来,还有一些符箓等也没人理解其中的含义,至于《参同契》《真诰》之类的经书,就算历经过千百年的中华人杰的研究批注,今天哪个又敢说完全参悟透了?当然了这并不能说收录得有问题,是传承问题及后人的能力问题,但同样是需要后人去解决的吧。

其实道藏的这种什么都收录的风格也并非全是坏事。

在道藏里面还收录有大量的丹经、医药、易、卜、书法、绘画、音乐、地理、诗歌、建筑等等内容,涉及文、史、哲、医等诸多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保存。比如《墨子》就是因为道藏才得已保存下来,所以,道藏的整理工作对于我们华夏文明史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极高的价值。

国内的学者对道藏的评价就不多说了,仅引用前面提过的英国李约瑟的一句话:“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一棵某些根已经烂掉的大树”。称它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古代文化宝藏,世界级的百科全书都不为过吧。

既然有这么多宝贵的经书没有被道藏收录,又有如此多的问题需要处理解决,在如此先进的文明条件下,如果还不能把这件事圆满解决,我们真的愧对传承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了。

值得庆幸的是,整理道藏的工作一直没有中断过。

从1997年开始,中国道教协会组织大批专家进行了整理、点校,并增补了一小部分,并于2004年出版了《中华道藏》。2016年3月,编纂《中华续道藏》的工作被列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中,这让我们对未来能够看到一套高清、完整、精校版的道藏充满了希望。

好了,道藏的问题说得有点多,无论如何,朱棣在道藏方面的贡献是值得后人牢记的,没有他组织对道藏的重新编纂,也许我们会永远失去这一宝贵的文化传承。

最后再简单说说朱棣对道教的态度。实际上,无论朱棣如何重视武当山、如何宣扬道教,但无非是出于利用道教神化自己罢了,所以对于道教的态度,朱棣和朱元璋并没有什么区别,基本上就是以政治需要为出发点,至于那些神仙方术在他看来是不可信的,比如朱元璋曾经说过,“此乃欺世之言,切不可信”,朱棣是认可的,所以他对来进献仙丹的人说:“你这个妖人,想拿这些破玩意儿来骗钱骗官,你现在就自己吃给我看,你是能成仙了还用给我送来?”

但是令人无语的是,朱棣不相信丹药仙术,但是后人分析1424年他驾崩的原因,貌似就是吃了哪位道士送来的丹药才中毒不治的。当然这也不是空穴来风,在《明史》中记载着一件事,由于朱棣服食丹药,袁忠彻便力谏,劝皇帝要珍爱生命,远离丹药,结果朱棣被他惹烦了,大怒说:“仙药不服,服凡药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