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当道教遇上满清 5(2 / 2)

当然,乾隆的这个思路也不尽对,就如同现在的社会,大量的不从事物质生产的人群也是社会发展离不开的。在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封建社会,宗教是民众们重要的精神食粮,不能只重视创造实物价值的行业而看不到从事精神粮食生产的人群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得抓才可以。

当然,可能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反正乾隆是清初几代帝王中对道教限制最为严厉的一个,具体都有哪些限制,先从前面提到的天师降格事件说起吧。

据《清朝续文献通考》记载,乾隆四年(1739年)朝廷曾经专门就道教的活动限制问题开过会,当时的决议是限制道教只能在龙虎山一带开展活动,其他地区则禁止传教。

乾隆七年(1742年)张遇隆进京朝觐,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接任天师的事情需要和乾隆说一声,顺便得到皇帝的正式加封。张天师平时在龙虎山上一住,存在感本来还是挺低的,很多朝廷大员平时都想不起来他,可是张遇隆这次一来,却让鸿胪寺卿梅瑴成注意到了,于是便给乾隆上了道本子状告张天师。

梅瑴成字玉汝,安徽人,梅文鼎的孙子,祖孙两个名气还是挺大的,属于典型的儒家官僚,瞧张天师不顺眼太正常了。

告状信的原话就不引用了,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天师也好,道士也好,都会一些祈禳驱邪,画符捉鬼之类的专业技术,让他们凭这些本事生存发展还是可以的,但是让一个江湖道士和我们这些儒门大臣们一起参加如此严肃、正式的朝会,参与商议国家大事,这风格也不搭嘛。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个道士的品级还不低。

可以理解,在这些十年寒窗苦读,秀才、举人、进士一路考过来,再进翰林院或者到地方慢慢熬资历升上来,胡子都白了才能在朝堂上有个位置的士人眼中,一个道士凭什么就和我一样,甚至品级还比我更高?

乾隆想想也是这个理儿,正好张遇隆来了,于是就很正式地对他说:“以后你不用年年都来了,路挺远的,又没有飞机、高铁,来一趟挺不容易的,而且你来了也没什么正事,以后就三年来一次吧。”其实乾隆主要是想说,你别没事总来北京晃悠了,没看到那些大员们看到你眼睛红的都跟兔子似的了?

事情到这还没完,1747年,想想那个讨厌的张天师又快来了,梅瑴成又给乾隆上了个折子,直指张天师的品级待遇过高的问题,认为张天师天天整些没用的旁门左道,凭什么给他这么高的待遇,应该降级降品。

于是乾隆又接受了这个建议,命礼部把张天师从正二品降到了正五品,银印也没收了。

由于梅瑴成的几次出手,对龙虎山打击有点大了,面对这种局面,张遇隆也是心急啊,吃不下,睡不好,起了满嘴的水泡。就这样熬了二十几年,龙虎山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天下大旱,每逢天灾必定是道士出手的好时机,就算乾隆不怎么待见道士,还是被迫请来了张天师,对了,此时已经是五十七代天师张存义了,举行祈雨大醮。

万幸这次祈雨很成功,总算让乾隆对龙虎山有了点好脸色,不但把张存义升为了正三品的通议大夫,其他奖赏也不少,要知道在最落魄的时候,张天师的品秩比娄近垣还低。而娄近垣只不过是龙虎山上的一个法官,并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年,所以这次升官,对于张天师来说真是去了一块心病。

可惜好景不长,乾隆五十四年的时候,乾隆又对张存义说,你以后别再三年来一次了,五年来一次就行了。

乾隆对于龙虎山总体上还算是有些优待的,当然了,对张天师的这些恩遇并不表示对道教的政策发生了改变,有人说乾隆对于张天师这种态度是清代儒、道之争的一种反映,感觉说的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