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京华冠盖 其功不朽 下(2 / 2)

娄近垣的遗着有《南华经注》一卷,《御选妙正真人语录》一卷,《重修龙虎山志》十六卷及科仪、音乐、诗文等方面的作品。

现存的《龙虎山志》共有三个版本,都是在元代翰林侍讲学士元明善编纂的三卷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一个版本是明代周召续编一卷版,又称为元本;一个是明代张国祥、张显庸续的版本,又称为张本;还有就是娄近垣的《重修龙虎山志》,在《三洞拾遗》《藏外道书》等里面也把它收录名为《龙虎山志》,称为娄本。至于这三版本的内容、联系、传承等等就不细研究了。

娄近垣最大的成就是科仪,所编写的相关着作包括《太极灵宝祭炼科仪》《先天奏斗玄科》《梵音斗科》《大梵斗科》等,最重要的是他整理了《黄箓科仪》。

简单说说《黄箓科仪》,这是娄近垣重要成就之一。这部科仪类的着作共十二卷,现今见到的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和亲王重刻的朱墨印本,原作者不详,卷端题《清微黄箓大斋科仪目录》,前面有娄近垣的序。

所谓“黄箓大斋”实际上是道教斋法中的坛醮中的一种,往上追溯可以到当年五斗米道的三官手书和寇谦之的云中音诵,到晋、刘宋时期陆修静开始设了黄箓斋仪,陶弘景因斋设醮,还制订了众醮仪,到了隋唐时期就正式以斋醮并称。

到宋朝,真宗安排王钦若修订醮法,从那时起黄箓之醮才真正开始大兴。从明代开始建醮增多,花样繁复,什么万寿大醮、安神醮、生辰醮、启祝醮等等,这些都是黄箓大醮。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道教的科仪方面相当复杂了,《道藏》里面这方面的内容也相当多,娄近垣在科仪方面的研究可以称得上专家一级的。道教史上着名的道士如陆修静、陶弘景、张万福、杜光庭、林灵素、刘混康、王玉阳、丘处机等也都精于斋醮科仪,龙虎山、茅山、阁皂山自然是以斋醮见长的大门派了。此外,太乙教、全真教都算是这方面比较擅长的道派。

在《黄箓科仪》的序里,娄近垣说这次进京面圣,机缘巧合之下获得了一些关于斋醮科仪方面的刻板,一看全是失传的道门无上秘籍,潜心研究之后发现,很多地方有所缺失,同时还有些错误,于是就潜心增删,最终整理成了十卷正本。

不知道是出于一种什么想法,娄近垣并没有打算把辛苦整理好的如此珍贵的书本流传开去,反而是打算把这套书找个名山大川藏到一个山洞里。还好和硕亲王恰好来拜访,分宾主落座上茶之后,王爷偶然看到桌上这一摞书稿,哪里有不问一问、看一看的道理。当娄近垣把想法一说,和硕亲王当即扼腕说:“别介啊,这书写得多好啊,我是越看越喜欢,别人肯定和我一样喜欢,把它藏起来太可惜了。这样吧,您要同意我就先拿回去认真拜读,完了以后咱们再定。”

于是,和硕亲王便抱着书稿回到王府,饭也顾不上吃,觉也不睡,逐字逐句认真研读,边看边批。不久,和硕亲王来见娄近垣说:“真人,此书真是旷世之作,为了你们道家的正统延续,请您准许我全权负责出版事宜。”于是,经和硕亲王的前后张罗,最终《黄箓科仪》一书才得以雕版刻印,娄近垣也高兴,亲自为自己的辛苦成果作了序。

在序里娄近垣说最终整理了十卷,实际上和亲王的刻印本是十二卷,这个就不纠结了。这部书里面,娄近垣对道教以前的种种科仪进行了删减,去掉了很多重复的、不适用的内容,使科范仪式的可行性和参照性明显提高。其中前九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奏、建坛、宿启、拜表、早朝、午朝、解坛、设醮各项科仪,卷十为总圣位科,卷十一为通用文检,卷十二为符秘手诀、坛图印式、步虚散花、乐谱赞文等,大约就是法坛的图解、步法、配什么音乐、唱什么经文等等。

从清代开始一直到现在,基本上都是以这本科仪为标准举行各种法事了,所以说这部书算是承前启后的重要的法事集。

最后提一句,熟悉《红楼梦》的道友应该对里面的张道士有印象吧,这是一位游走于高官权贵之间的真人,据说他的原型就是这位娄近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