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张三丰说:山北山南任我游(2 / 2)

有道友问,朱棣登基以后不是还派人去武当山找张三丰吗,这不是说明张三丰回到了武当山吗?关键是以后的故事性就比较强了,而且据说朱棣安排胡滢四处找张三丰是假,找建文帝才是真的。当然,有学者根据张三丰给朱棣写过一封《答永乐皇帝并书》的信推断张三丰在朱棣当权时期回到了武当山,并且依然在世。这封信后面还附了一首诗:

臣居草莽原无用,

帝问刍荛若有情。

敢把微言劳圣听,

澄心寡欲是长生。

张三丰的意思很明确:你一个管理整个国家的皇帝天天正事多如牛毛,总找我这个老道干什么?如果就是为了长生,那我得告诉你,我的长生之道不适合你,再见,哦,是再也不见。

总之,张三丰到平越以后资料极少,这位大神的行踪还真不好确定,一走就是十几二十几年,他是在某个山洞里闭关呢,还是在哪个无人区修炼呢不得而知,同样他在哪个景区破碎虚空飞升了,还是在某个山洞坐化了也没人知道。曾有后人说张三丰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时离开武当山去云贵隐居,《明史》说他“终莫测其存亡也”,总之至今没人知道张三丰最后去了哪,又是哪年羽化的。

不知道张三丰的卒年,自然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岁,不过综合看应该是145岁起步吧,到底活了多少岁,你猜吧。

对于这样一个传奇的神仙人物,皇帝也只能表示尊敬加尊重,为了他朱棣大修武当山,英宗加封他“通微显化真人”,宪宗封他“韬光尚志真仙”,熹宗封他“飞龙显化宏仕济世真君”,都是表达一下基本的尊敬吧。总之这些都为张三丰加分不少,声名越来越大,武当道派的江湖地位越来越高,最后发展成为和少林比肩的大哥。

在后人看来,张三丰的成就相当高,以至于包括李涵虚、汪锡龄等人把他和吕洞宾并列,这是对他的成就和地位上的一种认可。北京白云观《诸真宗派总簿》抄本中记载,到清末为止,尊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多达17个。

张三丰的着述非常多,汪锡龄搜集整理后编成《三丰先生本传》,后来李涵虚又经过补充后编成了《张三丰全集》,基本上把张三丰的作品收录齐了,包括宝诰、显迹、古文、大道论、玄机直讲、道言浅近说、玄要篇、天口篇、云水集、丹诀等等。

下面再简单说一下张三丰的籍贯问题。

经过多年的考证,张三的的籍贯问题应该是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辽东懿州,即今天的辽宁省阜新市塔营子乡。

证据还是不少的,比如天顺三年(1549年)英宗封他通微显化真人的诰命中是这么说的:“元朝名士,天师后昆,鹤骨珊珊,尤髯拂拂。出辽东而访道,入终南而遇师。”汪锡龄的《张三丰先生本传》中也记载了张三丰的爷爷在金代的时候就把家搬到懿州,而且他老爸张仲安在窝阔台时期曾参加科举。前面也讲过,汪锡龄的记载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此外,陆西星、李涵虚也都有这方面的记载,而且还讲到了张三丰父母的墓就在辽阳积翠山。

此外,《明史》、郑晓(1499-1566)的《今言》、杨仪的《高坡异攥》、沈德符的《尤历野获编》《列仙传》,何乔远的《明山藏》,谈迁的《枣林杂俎》,王建章的《列代仙史》,汪洪绪的《明史稿》等等诸多史料中均是这种说法。

相较这些古人的记载,反而今人把懿州的位置一直误传为辽宁彰武西南。实际上,早在辽圣宗太平三年(1023年)时塔营子乡所在地就置为懿州了,当时是着名的萧太后的孙子燕国长公主的私城,曾经是政治、军事、交通中心。有学者追寻源头,发现是受《辞海》的误导,虽然已被指出来了,影响却不易消减。

张三丰籍贯的其他一些说法,比如《陕西通志》里称他是宝鸡人,《山西通志》里则说他是平阳人,《四川通志》则说他是天目人,如此等等。之所以有这些说法,原因也好理解,通过上面讲过的生平来看,张三丰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满地球跑,加上他的行踪可以用神秘莫测来形容,当他在某个地方停留时间比较长的话,就会有人误以为他是那里的人。同时元末明初这百年来社会动荡,战乱摧毁了很多东西,特别是文字性的材料更不易保存,所以想找到张三丰家的户口本几乎不可能了。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在明朝,懿州先设置了广宁后屯卫,朱棣又把这里划归义州(义县)管辖,重点是那里一直放任成为了少数民族的游牧之地。据地方志记载,当时先后有二百多个部落在这一带放牧,这就更增加了考证的难度。

总之,张三丰的籍贯暂时只能通过他的生平以及一些史料加以推测确定,还没有直接的证据。

最后再简单说一说张三丰的诗。

张三丰一生云游天下,所留诗作极丰,大多都收集在《张三丰全集》里面了,分别在《云水前集》、《云水后集》和《云水三集》。

首先,从这些诗的内容或者诗名上可以看出来张三丰是个发烧级驴友。如“大江南北任浮沉,遍游苏杭道倚深”、“三年步履遍河东,戴月披星两袖风”、“此身长放水云间,齐鲁遨游兴自闲”。再从诗名上看,《嵩岳》《甲子秋游燕京作》《中州纪行》《晚步咸阳》《两湖吟》《登岳阳楼用杜韵》《扶风明月山中有清风洞过而口占》《悠悠歌北岳作》《出终南山二首》……您瞧,大江南北哪都去过吧。

其次,从诗中可以看出张三丰的那股淡泊隐逸的高人雅趣:断绝俗念、摒弃凡尘、心境空灵,能看出他对修道、得道和弘道的追求的苦恼和乐趣。“不愿登黄金台,我只愿饮黄花杯”、“身如断梗如流水,臂负瑶琴带夕曛”、“明月山头玩明风,清风洞口坐清风”、“生平好善访仙翁,十万黄金撒手空”、“化着渔翁荡小舟,湖南湖北任遨游……湘滨老臾相逢笑,手指嘉鱼下钓钩。”这类诗很多,有兴趣的道友可以自己找找看吧。

总之,张三丰走到哪写到哪,文采极高,留下的诗文非常多,内容也相当广泛,主要记录自己的寻仙访道的心路历程和感悟,甚至就连大道思想、内丹功夫也会用诗的形式写出来,所以张三丰的诗价值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