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不同是前面讲到过的渐修和顿悟的话题,二人也有所不同。长期以来,大家已经慢慢理解、接受了顿悟,认为顿悟也是需要渐修积累的,那种不需要学习没事就顿悟的妖孽还是太少见了,生而知之的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是百年、千年也不一定出一个。
伍守阳比较羡慕那些能够顿悟的牛人,他把顿修称为最上乘的功夫。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放弃幻想,从炼己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这样一步一步,老老实实地渐修吧。
柳华阳则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他按照资质根器的不同分了两种人。人的资质各不相同,这是显然的,上根器的人资质好,但是数量很少,他们的修炼也不用走常人的路,是可以直接顿悟的,而中下根器的人就要按照师傅教的功法一步一步渐修升级了。
关于炉鼎、鼎器方面,柳华阳同样有所发展。按他的说法,鼎器是变化的,是随着神气的变化而变化,并非固定一成不变的。比如炼精化气时神是在气中的,神为火,气为炉,这是传统的说法。当神气到达头顶时,鼎就在头部,而炉就是丹田,这是乾坤的变化。当然还有很多变化,随着神气的升降变化,换句话说,没有了神气,也就没有炉鼎,这就是柳华阳对伍守阳理论的完善。
关于危险的总结,柳华阳讲得也比伍守阳更多、更详细,这也是二人的一个区别,在上一章中已经讲到过了,这里不再重复。
除了以上这些不同之处以外,还有一些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但是并不影响二者在理论上一脉相承的事实,所以后人把二人的丹道称为伍柳仙宗。
再简单说一说三教合一的话题。
上面讲伍、柳的仙佛合宗,顾名思义是佛道的一种深度的融合,而实际上并不是把儒家排斥在外的。在伍守阳所处的时代,三教合一的声势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前有王阳明的融佛、道入儒,后有佛教的复兴运动,作为弱势一方,以张静虚为代表的高道们同样重视三教合一的推动。在当时的大形势下,道教是不可能,也没有资格排斥佛、儒的,这涉及道教是否能够得到更好的生存发展,争取到更高一些的社会地位的问题,从这方面考虑,为拓宽道教的生存空间,三教合一必然是道教发展的方向。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在前辈榜样、表率作用的影响下,伍、柳的仙佛合宗可以说是自然的顺势而为的。
自从佛教传入华夏大地以来,不但在义理方面一直压道教一头,在规模上、信众数量上也远非道教所能比。既然人家影响力大,那么蹭些热度,借一些势来壮大自己并不丢人。伍、柳在解释三教的问题上,吸收了大量禅意、儒学来完善内丹理论,比如儒学是入世的学问,“言性命,其词微”,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又有“天命之谓性”之类的说法。而佛教呢,他们是为了出世,“言性不言命,言性其词密”,所以有“见性成佛”的说法。皇天无二道,佛、道、儒都在一个皇天之下,最终的追求怎么可能有本质的区别呢?就算有区别的也仅仅表现在过程和形式上面罢了。
虽然说还虚炼性是三教共有的,大家都是研究性命学的,不过伍、柳认为道教“言性必言命,言命必言性”,意味着在层次上道教还是要高于儒、释二教的,在此基础上伍、柳最终构建起来以道为本,融合佛、儒或者说是禅、儒的内丹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