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心养性,要以动、静、内、外相结合,就是《大学》里面的“言止于至善而后定静安”。解决了静的问题后,则先天之性就有了,接着再达到至善、纯一而天人合一,这就是一个儒家的成长过程。
话有点跑,接着说刘沅的理论体系。通过存心养性达到至善,即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是刘沅思想的核心,是整个刘门理论体系的精髓。
就这样,刘沅构建了一定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解经尽除门户之见,不苟异同,务求当于经义”,所追求的是把儒学从越来越繁琐的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恢复它的本原,不被无关的东西淹没了真谛。
刘沅也不回避道家思想对儒学的影响,有一次他去新津天社山老子庙时,一时有感来了诗兴,便题诗一首:
尼山问礼存遗迹,
关尹求书启妙诠。
紫气东来原有象,
青牛西去竟无传。
说明什么呢?一直被儒家回避的孔子问道于老子的话题,刘沅认为太正常了。
这里所说的老子庙挺有意思的,它建于东汉,曾被古人赞“观楼壮丽,为一州胜宇”,明末(1644年)一把火烧没了,康熙、乾隆时期两次重修,可谓命运多舛。刘沅两次发起众筹,扩建它后规模更胜剪草,可惜,民国时期又一次大火,除了山门和混元殿全没了。1923年,刘沅的孙子刘咸焌、刘咸荣、刘咸炘等人联合了槐轩门人颜楷、熊光弼等人筹资修复老子庙,参考青羊宫的布局,耗时21年,1944年才完成。
为什么刘沅和他的后辈们这么重视老子庙呢,不仅仅是因为刘门的法言坛建在那里,更因为那里已经成了刘门的一处精神胜地。当时道士们还在庙里修了座儒林祠,供奉刘沅、刘桂文、刘松文、刘云坳等人的塑像。1966年,庙里这些牌位、塑像什么的全都毁于那场运动,万幸主体建筑被保存了下来,成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看佛、道对刘沅的影响。刘沅注解经书的时候也会参照佛道,但总体上以儒学为准,对佛道的理论,如果和儒学一致就接受,否则则不接受,他自己解释说,这并不是排斥佛老之学,儒释道三教旨归于一炉,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我赞同那些和尚、道士的所作所为。
总体上说,刘沅不信仙佛,对于那些想成仙的人,他表示你们想多了,神仙就是圣贤,把圣贤当成仙佛来追求反而更实际一些,所以后人说他很现实,不和腐儒一般见识,又不迷信,在儒释道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处理得相当有分寸,所以,他的思想吸收了不少道教的东西,但并不被儒家士人所排斥,这也是他能入选《儒林传》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么看来,刘沅的学问都体现在他的书中,体现在刘门的教育中,引起了学术界对槐轩学派的各种争议,最主要的就是围绕着刘门是不是宗教,能不能称之为刘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