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秦始皇做了和事佬,事情会不了了之?(1 / 2)

秦始皇又思考了一会,对嬴昧说道:“你要悄悄地三川郡,不要让任何人知道。</P>

而且要快,一定要赶在屠雎的前面,屠雎是一个标准的兵家,做事习惯使用军法,别让屠雎把李由给咔嚓了。</P>

朕给你一道密旨处理三川郡后续的事情。”</P>

“诺!”嬴昧双手接过圣旨,迅速离开咸阳宫。</P>

“李斯!”</P>

嬴昧走了以后,秦始皇越想越来气,打算叫李斯过来骂一顿出气。</P>

“陛下,李斯廷尉已经晕过去了。”</P>

李斯是聪明人,而且还是很聪明的人,当年他从蔡地到咸阳城,第一个就是投靠权倾朝野的丞相吕不韦,而不是考虑秦王室。</P>

那时候的秦王室被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和吕不韦架空成了吉祥物,没有实权了。</P>

那时候投靠秦王室,没有任何前途,可见这个人功利性很强,目的性也很强。</P>

李斯得到吕不韦信任之后,知道了吕不韦的政治才能太高了,自己比不过,等不起。</P>

于是就反咬一口,利用秦始皇对吕不韦的不满,反杀了吕不韦,成功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和喜欢成功上位。</P>

好巧不巧,自己的同窗韩国公子韩非为了保全韩国来到咸阳城。</P>

韩非的才能胜过李斯太多了,秦始皇起了爱才之心,李斯又一次感到了危机,随即毒杀了韩非。</P>

李斯的权力欲太大了,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对李斯太了解了,所以一直压制着李斯,只让李斯当廷尉而不是丞相。</P>

丞相给了老成稳重的王绾,李斯其实成了秦始皇的第一顾问。</P>

秦始皇对李斯的方针就是使用其才能,防备其野心,免得出现第二个吕不韦。</P>

这一切李斯都知道,他一直隐忍,一直在等,在等一个一飞冲天的机会。</P>

他在咸阳宫后殿,听了国尉屠雎的话,感觉自己的前途黯淡,一下子晕了过去。</P>

“把他送回去,让他在家里休息,最近不要上朝了。”秦始皇揉了揉太阳穴,吩咐了一声赵无恤。</P>

“诺!”</P>

赵无恤立刻招呼手下,把李斯抬上车,送回李府。</P>

秦始皇独自坐在咸阳宫,叹了一口气,想着怎么把这件事情平息了。</P>

他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勋贵之间一旦开战,那就是天翻地覆。</P>

后来转念一想,秦府和李府之间的争斗应该不会到这个地步。</P>

无论是秦腾也好,看似憨厚的屠雎也好,都没有对李府采取激烈的报复。李斯挑起荣誉之战?他没有那个胆子,也没有那个能力。</P>

这次斗争只能算是小辈之间的私斗,李斯最多算是教子不严,破坏了大家默认的规矩。</P>

这个还在可控的范围之内,要不然秦腾不会只砸碎了李斯的大门,给李斯闹了一个难看,就打道回府了。</P>

屠雎也是推倒了李斯家的围墙。并没有做进第一步的行动。</P>

可见屠雎代表的军方,也在极力的表示克制。</P>

现在唯独能够放开手脚的就是秦风。别看秦风是十来岁的孩子,那家伙可是一个妖孽。</P>

他能够把整个白猿门收成自己的家臣,那可不是用牛皮就能形容的,最起码还得加三个字,牛皮克拉斯。</P>

白猿门起源于越王勾践对抗吴王夫差,三千越甲灭吴之后,白猿门在越地是神一样的存在。</P>

收复白猿门越王勾践没有这种能力,秦始皇自认自己也做不到,秦风却做到了。</P>

现在秦风只要动用白猿门,李由都能无声无息的消失。更别说动用影子这样一等一的墨家刺客。</P>

李由如果死了,李斯肯定发疯报复秦府,秦腾绝不是怕事的人,反击手段会异常激烈。</P>

自己如果不插手帮助李斯,李斯肯定完蛋,被功勋贵族阴死。</P>

李斯现在是他最可信任的人之一,他绝对不会袖手旁观,让李斯因为功勋之间的争斗而丧失性命。</P>

嬴昧行动迅速,带领黑龙锐士一路疾驰,只是用了半天的时间就出了函谷关到了三川郡郡府。</P>

在李由还没有回过味的时候,一把薅住李由直接打晕装进麻袋,这才拿出是皇帝的密旨,让三川郡的郡丞鲁毅暂时担任三川郡郡守,然后把李由扔到马背上绝尘而去。</P>

秦风也得到了消息。知道秦始皇已经把李由保护了起来。尽管很气愤也没有什么办法。</P>

物资毁了可以继续购买。越林儿他们这些人绝对不能出现意外,毕竟人死不能复生。</P>

嬴昧明白秦风的心思,告诉秦风白猿门的人都没有事,已经快到函谷关了。</P>

秦风得到消息之后,立刻带着秦福、影子、杜杀出了咸阳城去迎接他们。</P>

帝婿带着三位墨家高手离开咸阳城,在咸阳城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P>

甚至秦始皇听了之后直皱眉头,心想多亏把李由这小子扔到诏狱,要不然事情还真不好办。</P>

无论秦福也好,影子也好,杜杀也好,这三个家伙没有一个好相与的。</P>

“昧,你知道秦风去干什么去了?”</P>

正在大殿门口打盹儿的嬴昧打了个激灵,随口回答道:“去迎接白猿门他们家的那些新家臣去了。”</P>

“哦,那没什么,这我也就放心了。”秦始皇放下心来,继续批阅来自各地的奏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