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安捂着渗血伤口;“那好,你在这里听杨公安排,我得回去休息了。”</P>
“好,你快回去吧。”陈洪范道。</P>
杨文岳留下,颜世祖、史可法、马士英、洪承畴与李建安一块出城了。</P>
公元1645年三月初九,东王李建安在北京发动兵谏,首倡共和,史称“安业革新”</P>
次日,大明门贴出诏书,通发全国。</P>
“大明朝廷,昭告天下。</P>
煌煌圣土,九州万方,亿兆黎民,告示相传。</P>
大明自太祖朱元璋建邺东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至今已有二百七十余年纪。</P>
我朱氏一门享国二百余年,消费巨大,贡献难说。</P>
常见幼主治国,多有宦官乱政。</P>
国未经盛世,民难免衰殇。</P>
朝廷专权,国体残败。</P>
既无先唐之开放强盛,又无前宋之自由繁荣。</P>
今朝先帝殉国,社稷崩坏,天下大乱,民不聊生。</P>
朕以弱冠之年继位德州,何堪重任?</P>
倘若一己之私祸国殃民,朕心何安?</P>
国之所幸,东王李建安、国公杨文岳举兵收复京师。</P>
朝臣诸公倡议共和。</P>
士农工商欢欣鼓舞。</P>
军民百姓喜笑颜开。</P>
各国使节弹冠相庆。</P>
国民共和,海内同钦!</P>
朕之所愿,天地同心。</P>
即日起,改国体为共和。</P>
行权制衡于百官,奉还大政与万民!</P>
朕安,朕身安,朕心更安。</P>
唯愿华夏苍生,渡此劫难。</P>
他年浴火重生,喜乐安康。</P>
全篇告示三百余字,出自杨文岳手笔。</P>
告示一经贴出,立刻在京城引起轰动。</P>
百姓们奔走相告,监生们一睹为快。</P>
到下午时间,有官员在大明门前自裁,另有数名儒生前往东宫请愿,可惜未能面圣。</P>
陈洪范、司徒豹、万朝宗、王之俊、曹化淳几人维持京城治安,没有什么混乱。</P>
如同去年闯军进城时一般,老百姓异常平静。</P>
很多生意人连一天都没歇业,该干嘛干嘛。</P>
次日,李建安入驻国子监,下午召集群臣开会。</P>
会议由杨文岳主持,史可法、颜世祖、洪承畴、马士英、黄道周、薛国观、郑弘太等大佬悉数出席。</P>
不仅京城百官到齐了,还有士子代表国子监生顾炎武、南京贡院黄宗羲等数人。</P>
京城各界人士,如商界钱牧庸,学界孔维生,法律界刁世贵等知名人士,也来了不少。</P>
京师各大商会帮派,丐帮,脚帮,黄金帮,漕帮也都有人员出席。</P>
另有各军各营把总及千户以上武官,总计四百多人到场。</P>
宏大的国子监大礼堂,竟然被挤得满满当当。</P>
许多看热闹的小官小吏,只好在院子里围着挤着,水泄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