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动物(1)(1 / 2)

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

萤火虫是一种有益的昆虫。萤火虫的光有的黄绿,有的橙红,亮度也各不相同。如果我们把它们捉来放在小玻璃瓶里,就可仔细观察它们发光的特点。原来它们发光的部分是在腹部最后两节,这两节在白天是灰白色,在黑夜才能发出光亮。光是通过透明的表皮而发出,表皮下面是一些能发光的细胞,发光细胞的下面是另一些能反射光线的细胞,可以看到其中充满着小颗粒,称为线粒体。线粒体能把身体里所吸收的养分氧化,合成某种含有能量的物质。发光细胞里含有很多线粒体,说明它们能制造比较多的含有能量的物质。发光细胞还含有两种特别的成分:一种叫做荧光素,一种叫做荧光酶。荧光素和含能量的物质结合,在有氧气时,受荧光酶的催化作用,使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于是产生光亮。萤火虫常常一闪一闪地发光,是因为它能控制对发光细胞的氧气供应的缘故。

萤火虫发光的颜色不同,是由于它们所含的荧光素和荧光酶各不相同。萤火虫的发光有引诱异性和使同类聚集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捉在小玻璃瓶里的萤火虫可引诱在较远处的萤火虫向小瓶飞来。有趣的是,萤火虫不但成虫能够发光,它的卵、幼虫和蛹也都能发光呢。

知识点:萤火虫、发光细胞、线粒体、荧光素、荧光酶

为什么蜜蜂能知道什么地方可以采蜜

人工养殖的蜜蜂大都住在木箱子里,而野蜜蜂则住在墙洞、树洞里。虽然它身体小,却能够飞到几千米以外的地方,去采集百花甜汁来酿造蜂蜜。它怎么知道哪里有花蜜呢?

蜜蜂是一种过集体生活的昆虫,在一群蜜蜂中,有一只蜂王(母蜂)和许多工蜂以及少数的雄蜂。工蜂在蜂群中要算最勤劳的了,它担负着采蜜、侦察、守卫、清理蜂箱和饲喂小蜜蜂等等的工作。

在春暖花开天气温暖的季节,一些做侦察工作的蜜蜂就飞出箱外去寻找蜜源。当侦察蜂在外面找到了蜜源,它就吸上一点花蜜和花粉,很快地飞回来。回到蜂群后,它就不停地跳起舞蹈来。不要以为这仅仅是一种欢乐的表现,其实这舞蹈是蜜蜂用来表示蜜源的远近和方向的。蜜蜂舞蹈一般有圆形舞和8字舞两种。如果找到的蜜源离开蜂巢不太远,就在巢脾上(蜜蜂用来装蜜、孵育小蜜蜂和住宿的地方)表演圆形舞;如果蜜源离得比较远,就表演8字舞。在跳舞时如果头向着上面,那么蜜源就是在对着太阳的方向,要是头向着下面,蜜源就是在背着太阳的方向。

在蜂箱里的蜜蜂,得到了侦察蜂带来的好消息,有的就很快地飞出箱外,按着它所指引的方向飞去。这些外出的蜜蜂吃饱花蜜飞回来以后,也同样地向同伴们跳起舞来,动员大家都去采蜜。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蜜蜂都奔向蜜源,进行大量的采集工作。

知识点:蜜蜂、采蜜、圆形舞、8字舞、侦察蜂、蜜源

鱼为什么能浮沉

鱼在水里能游动自如,上浮下沉。除了它那具有两侧扁平、前后呈流线型的特殊体形,适宜在水中作穿行运动外,在体内还有一只充满气体的囊状鳔,更是鱼在水中升浮沉潜的主要调节器官。鳔内的气体,除了在头部浮出水面时通过一根很短的气道直接吸纳外,在水里也可以靠鳃瓣中丰富的红细胞来摄取溶解于水中的气体。

鱼就是主要依靠鳔内充气多少的程度,来控制和调整水中位置的。但是,它尾部强有力的运动,以及从嘴里吞进水后由两侧鳃盖的隙缝喷射出去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也是它在水内能够迅速浮沉的重要力量。

鱼在不同深度的水里,还能通过鳔内气体容量变化,来使身体的比重近似于周围水域内的密度,以便保持住它在水中稳定不动的姿态。还有,鱼身上的鳍,在这方面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背鳍和臀鳍,对于防止向两面侧倒和摇晃是必不可少的。有人做过试验,把除去背鳍和臀鳍的鱼重新投入水内,鱼就再也不能维持安详泰然的稳定姿势了。腹部前方那一对胸鳍,为了抵消做呼吸运动时不断喷出的水流带来的反作用力,也常要摆动一阵,使其能保持住在水中稳定的状态。

知识点:鳔、鳃瓣、鳍、体形

鱼为什么会跳水

许多种鱼都喜欢跳水。有不少地方的渔民,利用鱼爱跳水的习性来进行捕鱼。不同的鱼,跳水本领也不同。有的鱼跳得很高,如古巴沿海有一种“跳鱼”,能跳离水面4-5米,可以说是鱼类中的“跳高冠军”。其他能跳出水面1-2米的也不少,现在普遍饲养的鲤鱼,就是很喜欢跳跃的一种,有时也能跳出水面1米以上。

鱼为什么会跳水呢?根据科学家们的分析,一般认为有几种原因。

其一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如躲避敌害的突然袭击,越过前进途中的障碍,或者迅速捕捉食物,或者受到突然的恐吓等。有一种叫做“跳白”的捕鱼方法,就是在小船底下涂上白的颜色,在船上点灯,灯光照在水面上,白色的船底又像镜子一样能反射光线,把灯光反射到水底,使水下的鱼受惊而跳进船中。

另一种原因是生理上的变化,如许多鱼到了快要生殖的时候,身体里面就产生一些能刺激神经的东西,使鱼处在兴奋状态中,因而特别爱跳跃。

此外,有的鱼由于本身的习性比较活泼,喜欢跳跃。例如,鲤鱼在黄昏的时候喜欢跳跃,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游戏”的动作。

至于鱼从水中被捞上来以后,就乱蹦乱跳,是因为鱼本来在水中游动,全身的肌肉总是一伸一缩,摇头摆尾,才能前进;当它们刚离开水的时候,仍然像在水里一样,做着同样的动作,但因没有水的阻力,所以摇头摆尾的动作就特别快。当这种动作碰到比较坚实的东西——如船板、地面或鱼与鱼互相碰撞的时候,就出现乱蹦乱跳的现象。

知识点:鲤鱼、环境、生理变化、习惯

为什么菜市场上没有活的带鱼和黄鱼

我们在菜市场上看到的带鱼、黄鱼都是死的,从来没有看到过像鲤鱼、鲫鱼那样在水池里游来游去的活带鱼、活黄鱼。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知道,带鱼和黄鱼,都是生活在海里的,而鲤鱼、鲫鱼是生活在淡水里的,海水和淡水最主要的区别是压力和盐度。

先谈谈压力。海水中的压力,要比淡水中大得多,而带鱼和黄鱼,生活在离海面15-40米左右的海水中,终日受着海水的巨大压力。在漫长的历史中,带鱼和黄鱼有着适应巨大海水压力的内外部构造,如骨骼薄,肌肉富有弹性。如果终年生活在海水里的鱼,突然被捕离开水后,外界空气的压力比海水的压力一下子降低许多,鳔内的空气因外界压力突然减少而膨胀起来,甚至会超过它所能容纳的体积而爆裂。此外,压力突然减少还能引起体内部分小血管破裂,胃翻出口外,以及眼睛凸出于眼眶外等等。这些都是使带鱼和黄鱼离开海水以后就会很快死亡的原因。

另外海水鱼离开海水后容易立即死亡。如果精心地选留几尾活的鱼,马上把它们放到盛有海水的容器内,并保持海水不变质,而且容器有一定深度,保持适当水压,是能把鱼活着运到菜市场的,但这样做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带鱼和黄鱼对水中的盐度是有一定适应范围的,所以不能像鲤鱼、鲫鱼那样,用淡水来养活带鱼和黄鱼供人们选购。

知识点:黄鱼、带鱼、压力、盐度、适应范围

为什么青蛙吞食时要眨眼

青蛙是田园卫士,它捕食各种昆虫,保护庄稼生长。青蛙捕食有一个奇特的动作,即每吞咽一次食物,至少要眨一次眼。如果吞咽较大的昆虫,它眨眼的次数就更多了,直到将食物吞咽下去为止。

为什么青蛙吞咽食物时要眨眼睛呢?

青蛙捕食时,用舌头伸出口外将食物粘住,然后再卷入口内,囫囵吞下去。由于食物未经咀嚼,在喉咙口很难咽下肚,所以一定要有个向里推的力量才能将食物吞进去,而青蛙眨眼可帮助它吞咽食物。青蛙的眼眶底部无骨,眼球近似圆球,外面有上下眼睑和能活动的瞬膜,眼球与口腔仅隔一层薄膜。当眼肌收缩时,眼球能稍向口腔突起产生一个压力,有利于口腔内食物下咽,于是便出现了吞食时不断眨眼的现象。

知识点:青蛙、眨眼、眼肌、压力

蛇没有脚为什么能很快爬行

现在生活着的蛇都没有脚,只有少数几种,例如蟒蛇还有后肢的痕迹,可见蛇的祖先也是有脚的,只不过后来逐渐退化了。

蛇没有脚,为什么能很快爬行呢?这是由于它具有特殊的运动器官和运动方式的缘故。蛇全身都包裹着鳞片,但这些鳞片和鱼的鳞片不同,是由皮肤最外面一层角质层变成的,所以也叫做角质鳞。而大多数鱼,它的鳞片是由皮肤最里面一层真皮层变成的。蛇的鳞片比较坚韧,不透水,也不能随着身体的长大而相应地长大。蛇生长一段时间,需要蜕一次皮,就是这个道理。蜕皮后新长的鳞片比原来的要大些。蛇鳞不仅有防止水分蒸发和机械损伤的作用,也是蛇没有脚能够爬行的主要构造。

蛇身上的鳞片有两种:一种在腹面中央,较大而呈长方形,叫做腹鳞;另一种在腹鳞的两侧到背面,形小,叫做体鳞。腹鳞通过肋皮肌与肋骨相连。

我们知道,蛇是没有胸骨的,它的肋骨能前后自由活动。当肋皮肌收缩的时候,引起肋骨向前移动而使腹鳞稍稍翘起,翘起的鳞片尖端像脚一样踩住地面或其他物体,就推动身体前进。

另外,蛇的椎骨上除了一般的关节突外,在前端,还有一对椎弓突,与前一椎骨后端的椎弓凹构成关节,这样不仅使蛇的椎骨互相连接得更牢固,也增加了蛇身体左右弯曲的能力,使蛇体能够进行波状运动。这样,体侧就不断对地面施加压力,推动蛇体前进。这种运动和腹鳞的活动相结合,就能使蛇的身体很快地向前爬行。

蛇的皮肤很松弛,当鳞片和地面相接触时,身体内部先向前滑动,这种动作不但有助于蛇的爬行,也是它能够攀缘树木的原因。如果把蛇放在光滑的地板上,它就“寸步难行”了。

知识点:鳞片、腹鳞、体鳞、肋骨

鸡为什么喜欢吃小石子

对于鸡来说,稻谷和麦粒等,真可算是“山珍海味”的了。然而,你尽管用这些食物去喂养,它们仍然会东啄西挖,寻找小石子或砂粒吃。

鸡为什么会有这种怪癖?其实,并不是因为鸡爱吃小石子,也不是因为鸡有着一只能够消化砂石的怪胃,只不过是利用砂石来帮助消化食物罢了。

大家知道,我们人或猫狗等动物,食物在胃里被消化之前,总是要用牙齿先把它嚼碎。可是,鸡和别的鸟类一样,是没有牙齿的,需要依靠其他东西帮助磨碎食物,小石子就起这样的作用。

当我们在杀鸡的时候,剖开鸡肚之后,可以找到一个俗称鸡肫的部分,这部分在动物学上叫做肌胃或砂囊,许多小石子就贮存在鸡肫里。鸡肫是极坚韧的,而鸡肫的内壁,还有一层黄色而坚韧的皱皮。

当食物进入鸡肫之后,它们就和小石子混合在一起。鸡肫是只用厚厚的肌肉组成的袋子。在鸡肫的用力蠕动下,挤啊,磨呀,砂石的棱角摩擦着食物,过一会儿,食物很快被磨成碎糊了!

何况,食物在进入鸡肫之前,已经在嗉囔(食道的膨大部分)和腺胃(鸡肫前面的一个胃)储存过一段时间,受到种种消化液的作用,初步“加工”成比较软的食物了。

动物中不仅鸡有吃小石子的习性,鸽子和其他鸟类也有这种怪癖。

知识点:鸡、鸡肫、肌胃、砂囊

母鸡生蛋后,为什么会咯咯地叫

母鸡生蛋后,大多会咯咯地叫。

母鸡生蛋的叫声,是一种兴奋的表现。因为生一只蛋不是简单的事情,特别是母性强的鸡,在产蛋窝里生蛋的时间都比较长,一般最短也得10-20分钟,时间长的,会孵上4-5小时才生下一只蛋来。

刚进产蛋窝的母鸡,如果你去捉它,它会很快地逃出来;但是等到孵了一定时间,即使你去捉,它只把毛竖起,用嘴啄你的手,也不愿起立。因为这时候鸡蛋已经到了泄殖腔口(肛门口),母鸡正在集中精力准备把它生下。

由于母鸡生一个蛋要消耗不少体力,所以等到生好蛋,经过一定时间的休息,它才离开窝。这时候,它的精神呈兴奋状态,因此就咯咯地叫个不停。

母鸡的叫声还有个作用是引诱异性。如果你到过养鸡场,常常可以发现公鸡等在蛋窝的旁边,当母鸡离开蛋窝咯咯呜叫的时候,它就会上去交配。根据研究,这个时候交配,隔日生的鸡蛋最容易受精,也就是说容易孵出小鸡来。

知识点:母鸡、生蛋、兴奋、体力、引诱

鸡蛋为什么一头大一头小

要了解这个问题,应该先知道鸡蛋在母鸡体内形成的过程。

鸡蛋的构造,大体上分为蛋黄、蛋白、壳膜和蛋壳等4个部分。

蛋黄是在卵巢中形成的。当蛋黄成熟后就离开卵巢,从输卵管的上端喇叭口进到输卵管中,向下移动到输卵管的膨大部。这里能分泌大量蛋白质,包在蛋黄的外面,形成透明的一厚层蛋白。大约2-3小时后,它从膨大部受挤压进入狭部,并在此形成了壳膜。再经过1个多小时后,它又被压进子宫(壁厚、有发达的肌肉结构),蛋壳在此形成,整个鸡蛋就形成了。这个鸡蛋在形成过程中要在子宫里停留18-20小时,而后由于子宫肌肉收缩,经过泄殖腔排出体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鸡生蛋。

以上这个过程,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问题:鸡蛋所以会一头大一头小,是由于鸡蛋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上端输卵管逐段挤压,卵向前(向输卵管的下端)移动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被挤压的一端,蛋白和壳膜被挤向左右,因而扩大,在壳形成后,大的一头就固定下来了。和大头相反的一端,也就是蛋向着输卵管的下端,由于它向前挤着输卵管,使输卵管张开,便于向子宫移动,因此这一端在移动过程中,由于受到输卵管对蛋的内向挤压力的作用,在壳形成后小的一头也就定形了。此时蛋在子宫中,小的一头朝着鸡的尾巴方向,而大的一头是朝着相反的方向。

知识点:鸡蛋、、卵巢、蛋白质、挤压

马为什么站着睡觉

马的身体细长,四肢健壮,善于奔跑。但是马有与其他家畜不同的特性,那就是在夜里喜欢站着睡觉。夜里不论什么时候去看它,它始终站立着,闭着眼睡觉。

马站着睡觉是继承了野马的生活习性。野马生活在一望无际的沙漠草原地区,在远古时期,既是人类的狩猎对象,又是豺、狼等食肉动物的美味佳肴。它不像牛、羊可以用角与敌害作斗争,只能靠奔跑来逃避敌害。而豺、狼等食肉动物都是夜行的,它们白天在隐蔽的灌木草丛或土岩洞穴中休息,夜间出来捕食。野马为了迅速而及时地逃避敌害,在夜间不敢高枕无忧地卧地而睡。在白天,它也只好站着打盹,保持高度警惕,以防不测。家马虽然不像野马那样会遇到天敌和人为的伤害,但它们是由野马驯化而来的,因此野马站着睡觉的习性被保留了下来。

除马外,驴也有站着睡觉的习性,因为它们祖先的生活环境与野马极为相似。

知识点:马、睡觉、野马、生活习性

为什么长颈鹿的脖子特别长

长颈鹿是动物界中名副其实的“高个子”。世界上最高的一只长颈鹿高5.75米,比最高的大象还要高1/3。它之所以成为高个子,主要是它的脖子特别长。

为什么长颈鹿的脖子特别长呢?

著名的法国科学家拉马克曾经用“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来说明长颈鹿的形成过程。他说:长颈鹿的祖先,祖祖辈辈生活在周围没有青草的环境里,为了生存下去,长颈鹿就要时刻努力伸长脖子,吃树上的嫩叶子。这样经过许多世代以后,脖子就慢慢变长,最后终于形成今天长颈鹿那样的长脖子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随着遗传学、基因学说的问世,这种说法受到越来越多科学家的怀疑。达尔文在1859年所著的《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自然淘汰说”,其中心思想是个体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变异,由于变异个体在竞争中获得了优势而生存下来,这样代代相传,脖子细长的长颈鹿个体就慢慢起了主导地位。不过,长颈鹿的长脖子究竟能不能遗传,在当时并不很清楚。

现在,综合以上学说以及“突变说”、“隔离说”、“定向演化说”等等学说产生的“综合说”,更能反映遗传上的规律。这种学说首先肯定了个体中的突变,而当突变的性状产生遗传后,整个种群的有关性状也会相应改变,再通过自然淘汰,把有利的性状保存下来,不利的性状抛弃掉。长颈鹿的长颈就是这样一步步地发展而来的。

知识点:长颈鹿、拉马克、用进废退、变异、遗传、性状、自然淘汰

海豚为什么会救人

近年来,关于海豚救人的报道越来越多。至于海豚为什么会救人,曾有人认为,海豚的智慧接近人类,可与黑猩猩媲美,具有救人的意识。可是多数科学家提出异议,认为海豚还不具有救人的意识,因为有意识地救人,必须首先要有判断能力,其次要有救人的责任感,第三还要有把人救上岸的正确行动。海豚虽然聪明,但它终究是动物,要综合这些复杂的救人思维过程,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属于无意识救人。

据海洋生物学家长期观察研究,认为海豚救人与它的固有行为有密切关系。

幼海豚产出后,母海豚会将它托出水面,甚至可达几小时、数天之久。海豚彼此之间也常常互助,特别是帮助某个生病或负伤的同伙。海豚性喜玩耍,经常推动海面的漂浮物体游戏,而且它们对人很友好,甚至会主动找人玩耍。因为海豚具有这些固有行为,所以当它们遇到一个溺水的人时,会误以为是一个漂浮的物体,本能地将其托起,并推上岸去,从而使人得救。

知识点:海豚、固有行为、无意识、友好

为什么夏天蚊蝇多,冬天蚊蝇少

夏天,晚上睡觉前,人们都习惯赶赶蚊子,免得到夜里被蚊子叮咬或被它那讨厌的嗡嗡声惊扰。在一些环境卫生不太好的地方,还常会有成群的苍蝇。它们飞来飞去,污染食品、传播病菌。而到了冬天,这些蚊子、苍蝇一下子就少了很多,有时甚至连影儿都没了。它们上哪儿去了呢?

昆虫在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的变化,才能变为成虫,这种现象叫做变态。有些昆虫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这叫做完全变态。有些昆虫的一生,却只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这叫做不完全变态。苍蝇是完全变态昆虫,蚊子也是。

冬天来临时,不同种类的蚊蝇过冬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蚊子是以卵越冬的,等到春暖花开时,才孵化出幼虫;有的是以受孕的雌蚊越冬的。它藏在屋角、树洞等温暖、背风的地方,等天气转暖才出来活动、产卵;还有一些以幼虫越冬。蚊子的幼虫叫孑(jié)孓(jué),生活在水里,它们待在结冰的水底也不会被冻死。春天来时它们又会出来四处括动。

苍蝇大多数以蛹,少数以幼虫在北方过冬。因为北方天气寒冷,蛹有一层硬硬的外壳,可以保温避寒,而且蛹一般都在粪堆、垃圾堆、厕所等地方的地表下。土里的温度高于外界的,蛹就不会被冻死。春天来时,蛹便发育成苍蝇,顶破蛹皮,钻出地面。苍蝇很少以幼虫度过北方的冬天,因为幼虫身上没有毛,也没有外壳,只有一层薄皮,难以抵御严寒。

在南方,由于气候暖和,苍蝇就会大多以蛹、幼虫,甚至成虫过冬。幼虫在南方过冬时,不活动,发育得很缓慢。天气转暖后,它才继续发育,并化蛹,以后发育成苍蝇。成虫则是静静地伏在屋角、围墙等温暖背风的地带,不活动也不进食,靠体内的储存脂肪生存。直到春天来临,才恢复正常活动。

所以夏天常见的蚊蝇,到冬天就难见到了。人们常常抓住这个时机,消灭过冬的蚊蝇,来年春天时蚊蝇能减少许多。

知识点:蝇蚊、变态、幼虫、蛹

为什么金鱼体态多样、色彩艳丽

金鱼是人们喜爱的鱼类,它体形曼妙,色彩缤纷,是理想的观赏鱼。

金鱼的主要品种有:龙睛鱼,它眼睛又大又突,分左右两边;望天鱼,它眼球又大又突,瞳孔向上翻转;水泡眼,它眼小,眼皮好像两个气球;红头鱼,它全身银白,只有头部是珠红色;狮头鱼,头部形状像狮子头;珍珠鱼,全身鳞片凸起,呈乳白色,看上去像珍珠;翻鳃鱼,两侧鳍盖向前方反卷,露出鳃叶。

金鱼怎么会有如此多变的体态与体色呢?这要从金鱼的祖先鲫鱼谈起。

金鱼与鲫鱼是同属同种的动物。鲫鱼为野生种类,家养品种较少,但在自然条件作用下,也会产生许多差异,有的还可变色。据史料记载,我国大约从宋朝起,就有人开始饲养红鲫鱼了。金鱼的家池养育时代也就开始于南宋时期的杭州。以后又由池养发展到盆养,进行了有意识的人工选择。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由我国传去的。

普通鲫鱼的鳞片是银灰色的,但鳞片中含有黑色素体、橘红色素体及反光质。在外界刺激下,某些色素可能会增加或与别的色素混合组成其他颜色,包括橘红、黄绿等,或者生成斑点和花纹。渐渐地,随着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培育,金鱼的体色就变得鲜艳多彩了。对体形上特殊的“变异”金鱼,人们也有意挑选出来用以繁殖后代,那些体态不突出的金鱼渐渐被淘汰了。如此下去,就形成了金鱼光怪陆离的品种。

金鱼不仅供人观赏,而且可以为科学家就遗传和变异规律进行研究提供帮助。

知识点:观赏、鲫鱼、黑色素体、反光质

为什么鸟儿会飞呢

大部分的鸟儿都会飞。这是由于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鸟儿的身体外型与内部构造都形成了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

鸟的体形呈流线型,可减少飞翔中的阻力。它们全身被覆着羽毛,有保持体温作用,利于高空飞行。

鸟的前肢变成翅膀,翅膀上生有长羽毛,适于飞翔。鸟类的体重已经轻到最低限度,它的翅膀相对来说要强大有力得多,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空气压力。鸟类的翅膀内部相当于“臂”的部分,能产生必要的上举升力;外面那一半相当于“手”的部分,是推进的装置。翅膀外侧的前列有破风羽毛,这些羽毛稍有扭转,和鸟身体的其他部分形成一定的角度,以便飞入空中去。这些羽毛的上下转动,可以用来加速或掣(chè)动。在飞行时,前列羽毛水平伸展,使外翼成为升举用的“臂”的加长部分,促进鸟加速前进。

鸟的大部分骨里都有空腔,贮有空气,骨骼既轻又坚固。头骨和脊椎骨的愈合现象增强了支持力。胸骨发达,生有高耸的龙骨突起,发达的胸肌附着在龙骨突起上,保证了胸肌的剧烈运动。

鸟类的嘴是角质喙(huì),没有牙齿,善于啄取食物。消化系统中,大肠短,残渣及时排出,体内不积存粪便,有利于减轻体重,便于飞翔。

鸟儿的肺十分发达,由无数小支气管组成,扩大了肺血管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小支气管顶端向外突起,成为一种薄膜的气囊。气囊伸到内脏、肌肉之间和骨髓腔里,能贮存空气,帮助呼吸并减小比重,利于飞翔。

鸟的心脏肌肉发达,快而有力的收缩给器官供应了充足的血液,体内产生热量多,体温较高而且恒定。旺盛的新陈代谢为鸟的持久飞行提供了原动力。

鸟类的尾巴能灵活转动,飞翔时展开尾巴能起到平衡身体及控制方向的作用。

正是因为鸟的体形、体表、四肢、骨骼、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都独具特色,因而它们才适于飞翔生活。

知识点:身体外型、内部构造、阻力、新陈代谢

为什么雁群常常是排成一定的队形飞行

大雁是一种既善于飞翔又善于游泳的大型雁类。它们大多栖息在麦地、河川和湖沼地区,清晨与黄昏外出觅食。大雁在北方西伯利亚一带繁殖,冬季则向南方温暖的地带迁徙,是人们最熟悉的冬候鸟。

大雁在迁徙时,常常排列成整齐的“人”形或“一”形,自北向南缓缓掠空飞行。排列成形的雁群由少则几十只,多则数百只大雁组成,领头的是经验丰富的老雁。

大雁在飞行时,除了扇动翅膀外,主要是利用上升的气流在空中滑行,节省体力以利于长途飞行。在雁群前面领头的老雁,翅膀在空中划过时,翅尖上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后面的雁为了利用这股气流,就紧跟在前面的雁的翅尖后面飞。这样—只跟一只,就排列成整齐的雁队了。

另外,排列成队形飞行,还有利于雁群对敌害的防御。领头雁具有先天性的定向感觉,不会带领整个雁群飞离固定的迁徙路线,发生迷路现象。幼雁大都插在队伍的中间,不仅可以受到保护,而且在老雁的诱导与指引下,能获得定向的本领。

在雁群休息时,总是由老雁放哨。一旦发现意外情况,立刻发出警报,率领雁群飞向天空,逃避敌害。

大雁在我国分布很广,不过它们大群迁徙时,会危害麦苗等农作物。

知识点:冬候鸟、迁徙、滑行、防御、定向

为什么鹦鹉会学舌

人们常用“鹦鹉学舌”讽刺那些人云亦云,没有独立见解的人。因为鹦鹉不会有意识地说话,它只是模仿人的发音。人说一句,它学说一句,由此才出了“鹦鹉学舌”这个成语。不过,这也说明鹦鹉有非凡的模仿能力。美国鸟类学家杰纳列养的一只鹦鹉学会了用英、法、德、俄、意、日、汉等10种语言说话。它会用汉语说“热烈欢迎”;用英语说“你好”;用阿拉伯语说“真主保佑”等等。

鸟类世界中能模仿其他动物叫声的不只鹦鹉,但能学人说话的却只有鹦鹉、八哥等少数几种。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鹦鹉的舌头与其他鸟类有所不同。它舌根发达,舌尖细长、柔软,而且十分灵活,再加上发达的鸣肌,使得鹦鹉能发出准确、清晰的音来,鹦鹉灵巧的舌、高超的模仿能力,使它很快也就学会发出与人所说的一样的一连串音,这就是“说话”的鹦鹉。

虽然人们将鹦鹉学舌仅仅当做是动物的一种条件反射,一种模仿行为,但科学界也有人将鹦鹉学舌的原因归结于它们的智力水平上。例如美国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生物教授伊莱思·佩普伯格饲养的非洲灰鹦鹉“艾莱克斯”就十分出色。它不仅会学人说话,还能数数,并与研究人员持续对话,甚至显示出基本的交谈技能,令研究鸟类的科学界为之侧目。这只名为“艾莱克斯”的鹦鹉非常年轻,仅18岁,因为鹦鹉能活到80岁。研究人员认为,它的脑功能已达到5岁儿童的水平。在它今后漫长的几十年生活中,脑功能的发展将达到怎样的程度是无法估量的。这个事例显示出鹦鹉具有一定的智力水平与较强的记忆力。也许正是因为如此,鹦鹉学起舌来才会那么惟妙惟肖吧。

知识点:舌头、鸣肌、模仿、智力、记忆力

为什么鸭子走路总是一摇一摆的

鸭子走起路来,老是歪歪倒倒的,不像鸡、猫等动物走得那么稳当、正常。这种摇摇摆摆的走路姿势是由鸭子的形态结构造成的。

鸭子主要是在池塘、小河等水流缓慢的区域里生活的,它们善于游泳取食。鸭子的身体像一只平底船,适于在水面浮游。它的双脚很短,三个脚趾向前,一个脚趾向后。前三个脚趾之间有蹼。鸭子在水中游动时,双脚就像船的桨一样,用以划水向前,以及转变游动的方向。由于长期这样游水生活,鸭子的双脚不是长在身体下面的正中央,而是稍微靠后一些,这样在水里对身体的推动力才会增大。

鸭子上岸后,如果身体保持水平姿态,那么由于作为重心的双脚不在中间的部位,而是靠后,鸭子就很容易向前跌倒。为了维持身体平衡,鸭子必须将重心向后移到双脚上,因此鸭子总是昂首挺胸,身体稍向后倾。加上鸭子脚很短,走路时,身体随之摆动的幅度很明显。又要维持身体平衡,又要交换两只短脚向前行,因此鸭子走起路来就一摇一摆,有时看上去是歪歪倒倒的了。

尽管鸭子走路不轻灵,不过它们毕竟是水禽类动物,一旦跳入水中,它们又恢复了悠然流畅的游动姿态。比起那些走路优美的动物落水时狼狈拍打扑腾的样子,不知要从容、镇定多少呢。

知识点:形态结构、推动力、双脚、平衡

为什么鸽子受训后会送信

鸽子性情温顺可爱,羽毛颜色多种多样。许多人都喜欢饲养它,在欧洲现在有上百万的养鸽爱好者。每年国际上都要举办飞鸽比赛。鸽子经过训练后会送信,即使在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有人在使用信鸽传递消息。事实上鸽子大脑发达,不仅能训练它传递书信,还可以训练它做更为复杂的工作。

鸽子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也十分发达。鸽子的上下眼睑可活动,角膜隆起,巩膜中间有骨环,可以防止飞翔时因气压改变而引起眼球变形。加上鸽子具备的较完善的视力调节机制,使它拥有发达的视觉,适于高空远视,因而具备长途飞行的能力。

信鸽总是能很快起飞,在空中盘旋一会儿,随后就朝着自己的鸽巢或信件的收取方向飞去。信鸽能准确地辨别方向,这是它们能承担送信职责的必备素质。那么,鸽子为什么能找准方向呢?

鸽子能送信,因为它们善于辨别方向,能长途飞行而不迷路。但鸽子究竟凭借什么进行方向的辨认却是一个谜。科学家们仍在寻找答案,也许不久会有人能解释这其中的奥秘。

知识点:送信、大脑发达、神经系统、感觉器官

为什么斑马身上有条纹

斑马是马类中长相最为漂亮的成员,也是动物园中深受观众喜爱的动物之一。它身上那线条分明、细密光滑的斑纹,经常使人惊叹不已。

斑马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以青草和嫩树枝叶为食,它善于奔跑,视觉好,听觉敏锐,进食时常常警惕地竖起耳朵,防止突然的袭击。它们喜欢集群生活,在觅食时由群体成员轮流担任警戒任务,一有危险便发出“警报”,群体立即停止进食,迅速逃跑。但它的自卫和抗敌能力较差,常常成为它的天敌狮子、猎豹、野狗的盘中美餐。当遇到天敌的袭击和追杀时,它们有时会成群踢起后蹄,与天敌展开搏斗。

斑马身上的条纹是长期适应环境和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同类之间相互识别的主要标志之一。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适应环境的保护色。在开阔的草原和沙漠地带,这种黑褐色与白色相间的条纹,在阳光和月光照射下,反射的光线各不相同,起着模糊或分散其体形轮廓的作用,放眼望去,很难与周围环境分辨开来,这样就可以减少被发现的机会。人类从这种现象中得到启示,将条纹保护色的原理应用到海上作战方面,在战舰上涂上类似斑马条纹的色彩,以此来模糊对方的视线,达到隐蔽自己,迷惑敌人的目的。

知识点:斑纹、集群、自然选择、保护色

为什么白兔的眼睛是红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