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人体(2)(1 / 2)

人为什么会觉得累

累的感觉是每个人都熟悉的,筋疲力尽,头昏脑胀,正在进行的活动不想再进行下去,只想休息……你有没有想过,人为什么会觉得累呢?

累,也就是身体产生了疲劳,不同活动产生疲劳的原因是不同的,因此,也就有了许多解释疲劳的学说。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需要能量的,当肌体缺乏能量时就无法继续活动,就好像一辆电动玩具火车,没有装电池,就不能开动;而电池快用完时,也跑不快甚至跑不动,这就是能量耗竭(jié)学说。你想想,如果你几天没吃饭,是不是连上楼都会觉得累?

第二种学说是代谢产物堆积学说。就像烧煤渣一样,身体利用能源物质燃烧产生能量时,也会产生一些物质,就叫做代谢产物。通常,机体会及时消除这些代谢产物,不会影响人体的活动,但是当它产生过多过快,超过消除的速度时,比如,剧烈而持久的运动。它们就在体内慢慢堆积起来,产生一些对身体有害的影响,就好像煤渣过多,燃烧不旺一样,使身体疲劳。

我们体内有许多离子,比如镁离子、钙离子等,它们对维持身体的正常活动有着重要作用。通常,它们都处在身体某一特定位置有条不紊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但是过度的活动会使它们离开原有位置,就好像一座工厂,工人们脱离了各自的岗位,工厂就不能正常运转一样,身体产生了疲劳,不能完成原来的活动了。这种疲劳,称为离子代谢紊乱。

身体的运动要由大脑来发出命令,作为决策者,大脑细胞总是处在紧张状态中,长期下去就会损伤脑细胞。为了减少脑细胞的耗损,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脑细胞便不再紧张地接收和发布,而处在懒散的休假状态,这样我们就会感到昏昏欲睡,疲惫(bèi)乏力。其实,这种累的感觉正是为了保护脑细胞,所以,这种疲劳叫做保护性抑制。

关于疲劳的解释还有许多,目前还无定论,但无论怎样,累了就要休息,否则,就会把身体拖垮。

知识点:疲劳、能量耗竭、离子代谢、保护性抑制

为什么整天什么都不做还会饿

当做完运动以后,我们会觉得肚子特别饿,这是因为运动时,我们的身体用掉了许多能量,于是肚子里的食物进行消化、吸收,转变成能量的过程加快,以便满足我们的需要。肚子里的食物减少了,就产生了饥饿的感觉。不过大家有没有发现,即使我们整天躺在床上,什么也不干,也会觉得肚子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食物被消化、吸收后产生的能量,除了供给人体进行运动以外,还有其他的用途。包括维持人的体温和基本生命活动。维护体温是指我们吃的食物不断转化为热量,使体温始终维持在365℃左右。我们的身体可以进行各种活动,除了我们能看见的手、脚和身体的外部活动以外,还有我们看不见的身体内部脏器的活动,这些就是基本的生命活动。外部的活动是可以随时停止的,而内部脏器的活动却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如果它们的工作停下来,我们的心脏就会停止跳动,胃、肠也不再蠕(rú)动,于是血液的流动就会停止,食物也不能进行消化、吸收和利用了,这样,维持我们生命的各种物质都不能到达全身的各个部位并产生作用,我们的身体就会因为缺少营养和能量而死亡,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因此,我们躺在床上的时候,身体里的许多器官仍然在不停地运动。

正因为要维护体温和基本生命活动,所以食物制造出来的能量会不断地被利用和损失掉。同时,食物变为能量后就逐渐减少,身体里没有了贮(zhù)存的食物,就会向大脑发出警告,使我们感到饥饿。另外,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时期,能量还要提供身体的这部分需要,所以,我们整天什么也不干,也会觉得饿,只不过没有做运动时饿得快而已。

知识点:饥饿、能量、维持体温、基本生命活动

为什么不能憋尿

我们每天都要喝水、吃东西。许多食物中都有一定量的水分,这些水分和我们喝的水一起在身体中的流动,其中大部分被利用,而没有被利用的那部分水则连同其他一些废物一起进入我们的排尿系统,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身体不断产生多余的水分,它们形成尿液后会贮存在膀(páng)胱(guāng)里,当存到一定量时,再通过大脑发出命令,进行排尿。可有的人当膀胱里已经贮存了一定量的尿液时,还不去排尿,这就叫憋(biē)尿,这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为什么呢?原因有两个。

首先,我们的膀胱是一个有一定伸展性的囊(náng),就像一个有弹性的橡皮口袋,平时,膀胱很小,当里面的尿液越来越多时,膀胱就被撑大。但膀胱的伸展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尿液贮存到一定量时,会刺激膀胱的感受器,感受器就会向大脑报告,使大脑做出决定,指挥负责排尿的肌肉产生运动,进行排尿,膀胱把尿液排出体外后,就又缩(suō)回到原来的大小。但如果这时硬憋着不进行排尿,尿液在膀胱里越积越多,超过了膀胱的伸展范围,它的正常工作就会受到影响,大脑对它的正常支配就会“失灵”。如果长期这样,膀胱就会由于总是处在伸展的状态而失去弹性,像被拉松了的皮筋,不能恢复原状了。

另外,我们人体不断地产生和排出尿液,是为了维持身体的正常工作。如果总是憋尿,大量的水分和身体产生的废物排不出去,堆在人体内就会损害健康,还会引起疾病。

因此,憋尿对身体是很不好的,我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有了想上厕所的感觉就马上去,不然就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知识点:憋尿、膀胱、弹性、损害健康

为什么有些人睡着了会流口水

我们常常能看到有人在熟睡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流口水,不仅仅是小孩子,大人、老人也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口水其实是唾(tuò)液的俗称,是由我们口腔里的唾液腺分泌出来的。它可以滋润我们的口腔及咽喉等部分,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有口干舌燥的感觉了。在白天,唾液不断分泌,我们也不断地把它咽到肚子里去,不会让它流出来。换句话说,我们是可以用我们的意识来控制它们的。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意识的作用基本上不存在,也就不能自觉地把唾液咽到肚子里,所以有时它就会不知不觉地流在外面了。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在熟睡的时候流口水。因为当我们熟睡的时候,唾液腺的活动要比我们清醒的时候少得多,再加上我们无意识的吞咽动作以及嘴唇的封闭作用,唾液一般是不会流出来的。可是如果我们不小心得了感冒,鼻子无法呼吸的话,口水就会不知不觉地流出来了。另外,若是白天工作学习得太累,晚上睡得过沉过熟,也会闭不紧嘴而使口水流出来。

我们平时可能常会看到可爱的宝宝或是高龄的老人流口水。婴儿流口水是因为他们还不会咽口水,只要嘴里的口水一多就不由自主地流出来了。而高龄的老人是因为年纪大了,身体各个部分的机能都在衰退,口周的肌肉松弛,所以才会流口水。这都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知识点:口水、唾液腺、机能

为什么孩子长得像父母

从小到大,总是有人评判我们究竟长得像父亲或是像母亲,无论怎样,父母的音容笑貌、体态行为,甚至智力喜好、身体素质等都在子女身上得到了或多或少的体现。那么,为什么我们可以继承到父母的这些特征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人是怎样生长发育的。个体的发育,并不是随机的,从受精卵开始,我们就按照一套即定的程序在成长,比如,将要长成男孩儿还是女孩儿,血型是A型、B型、AB型还是O型,头发是黑的还是黄的,是双眼皮儿还是单眼皮儿……这成千上万个特征就是由这套程序决定的。记录这些程序的物质叫做基因,一个基因就像录音带里的一段磁带,这个基因决定的特征就像这段磁带能够放出的一首歌。一盘录音带里完整的一卷磁带就是一个脱氧核糖核酸(DNA),这卷磁带再加上带盒(蛋白质)就构成了一个染色体。人体的细胞内有46盘这样的录音带——46条染色体,两两配对,构成23对。其中22对染色体无男女差异,决定性别以外的其他所有特征,称为常染色体;1对染色体男女不同,决定性别,称为性染色体。同一个体不论年龄大小,也不论是身体的哪一种组织,每个细胞内的染色体基本上是恒定的,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正常地生活着,他体内数不尽的细胞,每一个细胞内都有46盘相同的“磁带”。当父亲生成精子时,23对染色体一分为二,每个精子中只有23盘“磁带”;同样母亲生成的每个卵子中也只有23盘“磁带”。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这个受精卵就同时拥有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46条染色体。受精卵不断地分裂,形成胚胎,每次分裂,磁带都要再录制一遍。所以,当我们出生时,体内每个细胞都带有父母给我们的46盘“磁带”,这些磁带放出5-6万首生命之歌,于是,我们就长得越来越像父母亲了,因为,这些歌都是父母曾经唱过的呀。

知识点:父母、基因、染色体、精子

为什么有些人睡觉时会打呼噜

恐怕大家都饱受过别人睡觉时打呼噜的那种干扰。打呼噜可真不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打呼噜的人睡得香甜,可别人就“倒霉”了,怎么也睡不着。奇怪的是,有的人睡觉从不打呼噜,可有的人刚躺下一会儿就鼾(hān)声如雷了。那么,打呼噜是怎么一回事呢?

人体吸入的空气,首先必须经过管道运输才能到达肺部。这一管道就叫做呼吸道,它是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终未支气管组成的,这个管道可不像硬梆梆的自来水管,它的某些部分是有弹性的,可以弯曲、变形。所以气体通过呼吸道时会受到阻力。当气体经过鼻咽部时,常常受到口腔中叫做软腭(è)结构的影响,因而增加了气流的阻力。特别是在入睡以后,软腭的肌肉松弛下来,更加给空气通过呼吸道增加了阻力。

打呼噜时发出的声音,就是因为空气从肺内出来,经过弯弯曲曲的呼吸道,冲向松弛的软腭,引起软腭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特别是在睡觉时身体处于仰卧位时,头曲向胸部发出的声音更响。儿童、老人的软腭通常软而松弛,所以容易发出鼾声。

要防止打呼噜,关键就是要保持气流通过呼吸道时不受到阻力,畅通无阻。有人设计了一种脖套,像治疗脖子扭伤时用的套子,戴上睡觉,呼吸时空气就不会受阻而打呼噜。

知识点:呼噜、呼吸道、气流、阻力、软腭

为什么早餐很重要

一日三餐,是我们人体获取营养的途径。

俗话说:“早餐要吃饱,午餐要吃好,晚餐要吃少。”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

每当我们吃过饭后,大约经过4个小时,食物通过在体内的消化吸收,在4小时以后将全部排空。因此,为了不断给人体补充能量,必须4-6小时安排一次用餐。但有很多人违背这种客观规律,忽视早餐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中小学生,为了赶时间,竟然不吃早餐,这对身体是有害的。

我们经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当我们经过8个小时的睡眠后,会感到特别的精神,自然上午的工作、学习效率要比下午的要高。但是,许多人为了赶时间,就把早餐“省略了”。其实,这是一个很不明智的选择。

不吃早餐,工作、学习的效率会下降很多,有些人却不相信:“没有那么夸张吧。不就一顿早餐嘛,我不吃照常生龙活虎。”真的吗?我们来看一看。如果不吃早餐,也许一开始没有什么影响,但时间一长就不行了。我们的胃就好像一个食物加工袋子,我们所吃进的食物都要经过胃,把食物一点一点地磨碎,达到消化吸收。当胃里没有了食物,但胃还是要不断地摩擦,时间久了,就会感到胃痛,再加上没有食物供给能量,常常会出现头昏、无力、心慌、出冷汗等。这时候,工作、学习的效率还能高吗?如果不吃早餐,但却在早上进行剧烈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时,会提早感到饥饿,影响工作。

那有的人会说:“我早餐虽然没吃,那我中午和晚上把它补回来不就行了吗?”我们说这样就好像把胃比做一个不大的口袋,让它装下比它大得多的东西,超出了这个口袋所能承受的范围,结果是,这个口袋会因此而破裂,当然我们的胃不会破裂,但是会像那个口袋一样受到损害。

所以,早餐很重要,一定要吃。

知识点:早餐、效率、胃、口袋、破裂

为什么睡觉前不能吃零食

睡觉前吃零食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它究竟有哪些坏处呢?

首先,睡前吃零食,尤其是糖果或饼干一类的食品,容易生蛀牙。因为在我们的口腔内隐藏着一些坏分子,如变型链球菌、乳酸杆菌等,它们能利用糖形成一种菌斑,粘在牙缝和牙齿的凹沟里,这种菌斑便成了它们的藏身之所,它们在菌斑内生存、繁衍,生出更多的细菌,这样它们就会生成更多的菌斑。同时,它们还能生成一种叫乳酸的酸性物质,别看我们的牙齿很坚硬,但是牙齿最怕酸的东西,因为酸的东西会使牙齿内钙丢失,以至使牙齿软化。如果不信,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取两个生鸡蛋,一个放在醋里,另一个放在水里,几天以后你就看到放在水里的鸡蛋仍然和以前一样,但放在醋里的鸡蛋的皮却变得软软的。白天时我们的口腔活动很多、可以分泌大量唾液,使糖溶解稀释,另外口腔运动时的摩擦也可以减少菌班附着的机会,这样白天时变型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等一些坏分子就不容易作坏事了,但我们睡着后,口腔的运动减少,这时,这些坏分子就会趁机捣乱,所以睡前不要吃零食,而且一定要养成刷牙的习惯。

其次,入睡后身体的各个器官也都会进入休息状态,我们刚吃进的食物就会留在胃肠内,不能被及时消化,这时可能会造成消化不良。

知识点:口腔、菌斑、消化

夏天为什么喝绿豆汤好

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有时候实在太热,不少人会觉得不想吃饭,而且有头晕乏力的症状。在我国的南方地区,除了温度高外,空气湿度也很大,人体难以适应。

出现这种症状,可采取饮食疗法。其中最方便易行的莫过于绿豆汤了。绿豆汤是清暑解热的清凉饮料,主要成分是绿豆加水煎成汤,有时候也可以加入一点金银花、荷叶等清热解毒的植物,解暑的效果会更好。

不过,夏天也真是让人热得受不了。许多小朋友们最有切身体验,一到夏天就生痱(fèi)子,还有的小朋友会长“热疖(jiē)”。这都是因为出汗过多,阻塞毛孔,使得体内的热没法散出来所致。

要想预防痱子或“热疖”,平时多饮用一些家常清暑饮料会有很好的效果。不用说,绿豆汤是最佳选择。当然,多吃西瓜也能消暑降温。

除了绿豆汤以外,用绿豆为主要原料熬成的药粥也可以试试。

常见的绿豆粥是用绿豆、薏(yì)仁、糯米煮成,加上适量白糖,味美可口。还有不加薏仁加扁豆煮成的绿豆粥,另外有多加一份山药的绿豆粥,都具有清暑、健脾、利湿的效果。

绿豆粥虽好,但是有拉肚子症状出现时,或者出现肚子胀痛时,药粥中就应去掉绿豆,不然,症状会更加严重。

知识点:绿豆汤、清暑解热、消暑降温

为什么会抽筋

我们进行剧烈运动前,如果没有做好准备活动,就很容易引起小腿肚子或身上其他部位的肌肉突然疼痛,像被针扎了一样,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抽筋”。

那么,人怎么会抽筋呢?听我来给你解释解释吧。

我们每个人身上一共有600多块肌肉,它们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我们身体的各种活动。每块肌肉都有收缩的功能,当我们的大脑向它发出命令时,它就会进行收缩,这时它就会缩短;肌肉也可以被拉长。但当使它伸长的力量消失以后,它就会像橡皮筋一样恢复原来的长度。单单靠我们的肌肉是不能完成各种动作的,还要有骨骼(gé),肌肉牢牢地固定在骨头上,当它缩短时,骨头就受到牵拉,相互靠近。当肌肉放松时,恢复原来的长度,骨头也随着回到原来的位置。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就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但是,当肌肉受到剧烈运动或寒冷等刺激时,它就会发生变化。它不再像原来那样听从大脑的指挥,就像个调皮的小朋友。大脑失去了对肌肉的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就发生了混乱。本来,在收到大脑传来的命令以后,肌肉就发生收缩,同时带动骨骼进行运动;直到大脑不再发出命令,这时肌肉就放松,骨骼也回复原状。等大脑再发出命令时,肌肉才再次收缩,重复上面的过程。但在受到刺激以后,肌肉不再等大脑发出命令了,自己就开始不停地收缩和放松,而且放松的时间也大大减少。这样,肌肉不断地工作,产生了许多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对人体产生作用,就会引起疼痛,这就造成了“抽筋”。

明白了抽筋的原因以后,平时就要注意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晚上睡觉盖好被子,这样就可以避免对肌肉产生刺激,发生抽筋。

知识点:肌肉、剧烈运动、收缩、化学物质

为什么人会发笑

有人说,“笑是人类的特权”,因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笑。人类从出生后5、6个星期就会对妈妈张开可爱的笑脸。笑,人人都会。但是人为什么会笑,又是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发笑呢?

人们的笑有好多种,不同的笑其机理不尽相同。就正常的笑(即非病态的笑)而言,可以分为主动的笑和反应性的笑两种。主动的笑是指人们内心情绪、情感的一种外在的面部表情。人的情绪是在某种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作为一种表情的笑是由于人的某种内心需要而发出的。因为需要的不同以及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表达这种情绪的笑容。人们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笑来观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反应性的笑是由外界刺激所引起的不由自主的反射性活动。根据刺激的性质不同,又可分为生理性的笑和心理性的笑。前者比如人们在嬉戏中由于“咯吱人”所引起的笑。咯吱、搔痒为什么也会引起笑,目前还不是很清楚。让人奇怪的是,这些笑只会由熟悉的、不怀敌意的别人引发,陌生人和自己的咯吱是不会引起笑的。心理性的笑主要指视觉、听觉器官在接收到具有滑稽因素的某种笑料,例如听到的笑话,看到的幽默形象或文字材料等之后所引起的情不自禁的笑。我们在平日生活中的笑有一大部分是属于这种类型的。达尔文称这种笑为“精神上的搔痒”。

反应性的笑从生理机制上来说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神经反射性活动,是要通过一定的神经通路来实现的。

知识点:情绪、外界刺激、神经反射

为什么唾液能帮助消化食物

在人的口腔四周,有许多腺体,如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等,这些腺体专门制造唾液的,一天之内大约可以分泌1500毫升的唾液,所以被称为唾液腺。

我们用牙齿咀嚼食物时,唾液腺就开始紧张的工作,大量的唾液分泌出来,不断地流入口腔,与食物充分地拌和在一起,把食物变得糯润矛软,便于吞咽。

同时,唾液中还含有一种淀粉酶,它是专门消化淀粉的。唾液与食物均匀地拌和在一起,食物中的淀粉在唾液中的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化成麦芽糖。我们吃饭或嚼馒头时,如果多咀嚼一些时间,就会觉得嘴里甜滋滋的,这正是淀粉酶所起的作用。

吃饭时,食物在口腔停留的时间一般较短,只有16-20秒钟,大部分淀粉还来不及分解,糯润柔软的小饭团就随着吞咽被送进了咽喉,然后通过食管进入胃部。所以,我们吃东西时,应该细嚼慢咽,让唾液与食物充分拌和,让唾液中的淀粉酶充分发挥消化淀粉的作用,从而减轻胃肠的负担。

知识点:唾液、消化、淀粉酶

为什么天冷时跺脚能取暖

冬天,气候寒冷,你坐的时间久了,或者站着不动,会觉得冷丝丝的。这时候,你站起来活动一下,跺跺脚,伸伸胳膊,就会慢慢地暖和起来。

我们知道,人的身体就像一台器,而肌肉则是人体的发动机。发动机没有能量是不会自行转动的,肌肉没有能量就不会收缩,人也就无法运动。我们一日三餐实际上就是人体能量的来源,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其中有一部分转化为葡萄糖贮藏在肌细胞里。肌细胞具有一种功能,它能将葡萄糖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变成能量提供给肌肉。肌肉有了能量就能进行收缩和放松,从而牵动骨骼进行运动。

当我们打球、赛跑或干重活时,肌肉须进行激烈的收缩和放松,这时肌细胞里的葡萄糖在一系列反应的作用下,会转换成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被用作肌肉收缩的动力,另一部分则转变为热量释放出来。运动量越大,肌肉收缩得越剧烈,由葡萄糖转化成的能量也越多。所以,人在运动和干活之后,会觉得全身热烘烘的。

天冷了,跺跺脚能暖和些,也就是这个道理。

知识点:冬天、运动、收缩、能量、`热量

为什么说脑子越用越聪明

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脑细胞”、“人脑多用了会笨”,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事实上,人的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神经细胞没动用。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外国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除了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和善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让我们大家养成勤于用脑、善于用脑的良好习惯吧。

知识点:脑细胞、大脑早衰、健康

为什么说脑死亡是人生命活动终止的标志

死亡是生命活动的终止,人体代谢过程终止了,机体也就死亡了。传统观念认为,心跳和呼吸完全停止,不能再恢复时,就可判断机体已经死亡。

但在有的时候,心跳和呼吸停止的人并没有真正死去。比如某些心脏病人心跳完全停止,但他们可以借助人工呼吸机和心脏起搏器而继续存活;相反,心肺功能得到人工维持的人,甚至心跳还在继续,也并不意味着必然存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一些失去大脑和脑干功能的人,可采用人工呼吸机、心脏起搏器等,使心肺功能得到恢复和维持,但这些人要完全复苏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以心跳和呼吸停止作为死亡标志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目前,在现代医学中,已逐渐建立起脑死亡的新观念。

脑死亡是指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在内的脑功能完全丧失,并发生不可逆的改变,也可叫做全脑死亡。脑好比是人体的“司令部”,“司令部”瘫痪,甚至毁灭了,人体必将面临死亡。一般来说,当人呼吸、心跳停止后,大脑皮层耐受缺氧的时间,通常为5-6分钟,一超过这个时间,大脑功能将永久地丧失。所以在心跳、呼吸停止后如立即抢救,人体就有复苏的可能,因而单单用心跳和呼吸停止来判断死亡不够科学,只有当全脑功能丧失才能够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终止的标志。

知识点:脑死亡、死亡、脑功能

为什么每个人的指纹不一样

指纹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而且指纹一旦形成,就成为某个人终生不变的一种标志。曾经有人为了某种特殊的原因,想方设法试图改变自己的指纹。他们有的用火烫,有的用刀割,甚至还用化学药品腐蚀手指表面,可是等伤口痊愈后,指纹依然不变。

指纹由不同长短、形状、粗细、结构的纹线组成,分斗、箕、弓三种基本类型。我国汉族人的指纹以斗型纹最多,约占51%;箕型纹约占47%;弓型纹仅占2%。不论是斗型纹、箕型纹或是弓型纹,都是每个人遗传上的原因,与命运祸福完全无关。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从指纹、掌纹和足底纹等探索研究来诊断疾病。指纹是由遗传物质染色体决定的,因此,如果染色体出现了毛病,后代就会得某种遗传疾病。如有一种先天性痴愚病,这种病人的指纹便不同寻常。从指纹看出遗传规律和某些疾病的迹象,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自从电子计算机诞生以后,指纹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它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现在科学家已研制出了一种“指纹钥匙”,这种钥匙就是人的指纹,当人在开门时,只要用手指按一下设在门上的计算机,计算机接收到指纹信号,就能迅速而准确地识别出要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自动打开了。

知识点:指纹、指纹诊病、染色体

为什么春天人容易困倦

中国有句古话:“春眠不觉晓”。意思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人常会感到困倦,一觉睡去不想醒来。春天原本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时光,人为什么反而会困倦欲睡呢?

原来,人体的血液循环有一定的规律,每个脏器的血液反应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例如一个体重60千克的人,在安静状态下,供应脑子的血液数量约为每分钟750毫升,供应皮肤的血液数量约为450毫升。一个人是否感到困倦,与脑子里的血液供应量够不够有密切的关系。倘若脑子的血供应量达不到一定的数量,人就容易昏昏欲睡。

漫长的冬天,寒风呼啸,人体自身的防御功能会使皮肤内的毛细血管广泛而又持久地收缩,这样就省下了供应皮肤的血液,省下的血液便额外地供应给内脏器官,大脑里的供血也就增加,所以在寒冷状态下人反而不易入睡,更清醒。到了春天,天气变得暖和起来,皮肤里的毛细血管舒张,更多的血液流进毛细血管里来,流走了一部分原先供应内脏的血液,脑子的供血量就减少,人也就容易困倦。血液供应量的这种变化,在冬去春来的交替阶段或气温明显变化的时候,最为显著。过了一段时间,人体适应了气温变化,这种困倦现象反倒不明显了。

春困不是病,也并非睡眠不足。产生这种现象时,只要脱掉一件衣服凉快一下,或用冷水洗一下脸,或去室外活动一下,倦意就会消失。当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收缩能力,改善血液循环,则更有利于脑子较快地适应这种季节性的变化,春天容易发困的现象,自然就会减轻或消失。

知识点:血液循环、供血量、毛细血管、皮肤、心脏收缩

为什么献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在人体的心脏和血管中,充满着鲜红的血液。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又包括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血细胞就像小生命,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老的细胞衰亡,新的细胞又成熟了。例如红细胞,它从成长到衰亡,整个周期一般需要120天。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基本不变,一般成年人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7%-8%,或相当于每千克体重60-80毫升。具体地说,一个体重为70千克左右的男子,全身血液总量约为5500毫升,女性的血量要比男性略少一些。

由于体内的血液总量总是保持着相对恒定,所以即使有时候你喝很多水,或者一整天都不喝水,体内血液量的变化仍非常小,这是人体内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的结果。医学研究证明,如果失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10%,人体就能够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使血液总量很快恢复,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后果。既然如此,对一个正常的成人来说,每次献血200毫升,仅占了血液总量的4%-5%,人体完全可以代偿调节,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我们献血后,有时会感到心跳加快,还会觉得口渴,想喝水,这些反应都是机体神经和体液调节在发挥作用,使得机体在失血后一定时间内血浆量逐渐得到补充。另外,失血时损失的红细胞,由骨髓造血组织加速生成,不过这个过程较为缓慢,一般需要数周才能使红细胞数量恢复。机体在各种代偿性反应的共同努力下,使血液总量恢复到在正常水平,发挥着正常的功能。

献血后,可以适当地休息几天,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另外多喝水,并注意合理的营养补充,这对尽快恢复都是有好处的。

知识点:血浆、血细胞、神经、体流、代偿调节

为什么不要边看书报边吃饭

饭前,不宜吵嘴生气,更不宜热烈争辩,因为一切扰乱大脑的过激情绪,都会兴奋交感神经系统,抑制肠胃蠕动,减少消化液的分泌。

食物的色香味、肠胃消化道的饥饿收缩、定时吃饭的习惯,这些都是引起食欲的因素,都可形成条件反射,促进肠胃道内消化液的分泌,唤起你想要进食的感觉。但大脑主宰着一切,它也控制着消化腺的分泌,决定食欲。当大脑完全被过激的情绪控制时,消化腺的分泌马上遭到抑制,食欲会立刻离开你。

吃饭时,有人喜欢一面狼吞虎咽,一面看书读报,这样一心两用,结果是吃下去的饭不消化,看过的书记不住。古人有“废寝忘食”之说,是指做一件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应该全力以赴。假如把这句话片面地理解为吃饭不重要,可以一边吃一边做其他事情,那就错了。因为长期这样做会使你食欲不振,逐渐发展为慢性消化不良。

饭后,应该稍稍休息一下,好让吃下的食物很好消化和吸收。吃饭时,身体里主要工作是消化,要求大量血液都集中到与消化活动有关的器官内,才能把消化工作做好。如果这时脑力活动分去大量的血液,就会影响血液向消化器官集中,妨碍胃肠的正常工作,因而延长了正常的消化过程。

所以,吃饭要专心,饭后稍稍休息,是很重要的卫生常识。

知识点:消化、交感神经系统、消化腺、条件反射

为什么从很高的地方往下看,会感到心慌腿软

看到“当心触电”的牌子,人们就会警觉地避开;内心想起高兴的往事,自己也会笑出声来;看到乌云密布的天空,就知道要下雷雨;看到地上的脚印,就知道有人在这里走过……所有这一切,都是人们在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心理活动。

从很高的地方往下看会心慌腿软,也是这个道理。人们从高处往下看时,同时还联系着过去的经验,小时候跌过跤,懂得从很高的地方跌下去的危险后果。因此,一旦自己处在那种条件下的时候,就可能心慌腿软。

不过,人们的这种心理活动,受着环境和主观能动性的决定性影响。

如果事先不作说明,让一个双目失明的人站在10层高楼的屋檐边上,他未必会有这种感觉。站在高山之顶,向远方望去,人们心旷神怡;但是,站在悬崖峭壁的边沿,向万丈深谷望下去,心里就可能有点害怕了。初学跳伞的人,会感到很恐惧,但是,当你克服了心理上的波动,就能沉着地向空气的深渊中跳去。

知识点:条件反射、经验、主观能动性

为什么疲劳后眼圈会发黑

有不少人,每逢疲劳后,特别是睡眠不足或熬夜以后,两眼的眼圈会发黑,这是怎么回事呢?现代医学发现,人疲劳后眼圈发黑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由于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而引起的,它造成眼皮长时间的紧张收缩,引起眼圈皮肤里的毛细血管广泛性充血。而眼圈皮肤的皮下组织很疏松,毛细血管充血量较多,血液回流不畅,加上眼圈皮肤又很薄,于是眼圈出现青黑色。对于这类非疾病性情况,只要注意休息,美美睡上一觉,这种眼圈发黑现象会很快消失。如果轻轻地用手指按摩眼圈皮肤,帮助里面的毛细血管血液回流,发黑现象也会减轻或消失。

另一种情况是体内某个脏器有了病,最有可能是肾脏病。肾脏的细胞组织内有一种黑色素,肾功能衰弱后,黑色素就会显露出来,使眼圈发黑。另外内分泌或心血管方面的病,也会引起身体里血液循环紊乱,眼圈皮肤毛细血管长久充血,造成黑色素沉淀。